笔趣阁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一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节

第一卷 立马横枪篇 第十一章 鹿死谁手 第二十节

    八月二十九日,下午,长秋宫。

    董卓带着废黜天子策觐见太后。太后大惊,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现在大将军死了,宫内的中官也死了,大汉朝的内外廷都是士人的天下,太傅大人和朝中的大臣们为什么还不满足?为什么还要废黜天子,逼迫自己还政于朝?

    “太傅大人呢?”

    “太傅大人连日劳累,已经病倒了。”董卓恭敬地回道。

    “九卿和诸卿大臣们在哪?本宫要见他们?”

    “他们正在嘉德殿内等候太后懿旨。”

    太后霎时万念俱灰,泪如雨下,她大声哭泣道:“太傅大人为什么要背叛大汉国?公卿大臣们为什么要背叛大汉国?”

    董卓冷笑道:“臣等忠心耿耿为了大汉国,何来背叛之说?先帝归天三月有余,大汉国就到了亡国绝境,这是谁干的?臣等若再不力挽狂澜,大汉国就没了,我大汉四百年的基业转瞬就要化为齑粉。臣恳请太后立即下旨,废黜天子,还政于朝。”

    太后悲痛欲绝,掩面痛哭。

    董卓神色凌厉,高声再奏:“臣恳请太后速下懿旨。”

    太后被董卓的吼声吓得肝胆俱裂,不由自主地尖声叫道:“来人,来人护驾。”

    没有人,一个中黄门都没有,他们早就死了。

    董卓缓缓站起来,从自己的怀内拿出了一份已经拟好的圣旨,“臣恳请太后在这份圣旨上盖上印玺,以免误了国事。”

    八月二十九日,黄昏。

    董卓命令屯骑校尉段煨、奉车都尉董旻率一万北军进驻洛阳城,控制洛阳城门和警卫皇宫。

    命令虎贲中郎将袁术率虎贲羽林司警卫南北两宫。

    命令司隶校尉袁绍、河南尹王允各自带人巡视洛阳城。

    命令执金吾丁原率部檄巡于洛阳城外。

    董卓坐在嘉德殿内,督请百官连夜商议废黜议程,任何人不准离开。

    李儒从宫外匆匆赶来,“大人,卢植卢大人出城了。”

    董卓眉头微皱,不高兴地说道:“我已经说过,新帝没有登基之前,任何人不准离京,难道你没有听到?”

    “大人,卢大人手里拿的是太傅大人的手令,没人敢拦。”李儒说道,“和卢大人同行的还有骠骑将军府上的司马子劭、掾史牵招和史路,听说他们还带着骠骑将军府长史乐隐的棺柩。”

    董卓奇怪地问道:“骠骑将军府上还有人活着?”

    “听董旻说,子劭和牵招几个人是被河南尹王允救走的。因为这几天洛阳全城戒严,估计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出城的机会。”李儒思索了一下,说道,“卢大人知道大人不会杀他,他就是一直待在京城也没关系,但他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离京?他一个人离京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带上骠骑将军府的人?”

    李儒看看董卓,低声说道:“这里肯定有问题,大人还是谨慎一点好。”

    董卓稍加沉吟,挥手说道:“去把卢大人给我请回来,把骠骑将军府上的那几个人全部杀了。”

    “走,我们去袁府看看太傅大人。”董卓说道,“明天,他务必要到嘉德殿主持废黜之事。”

    袁绍出了皇宫直奔袁府。

    袁绍愤怒地痛骂董卓,“叔父大人,如果任由董卓为所欲为,这天下败亡在即。”

    袁隗神态安详,不急不慢地说道:“危言耸听。”

    “本初,你注意到没有,今天洛阳的局势和二十一年前北宫兵变后的局势非常相似。当年大将军窦武被杀,窦太后被幽禁,朝堂之上只剩下一个幼主和两方针锋相对的权势。今天呢?今天的朝堂上,也是只剩下了一个幼主和两方针锋相对的权势。只不过,我们的对手由一帮气焰嚣张的奸阉变成了一个气焰嚣张的武人。”

    “奸阉把持权柄和武人把持权柄,谁对大汉国的危害更大?”袁隗微微笑道,“当然是奸阉对国家的危害更大了。几十年来,奸阉、太后和外戚轮流把持权柄,他们都喜欢扶立幼主以窃取皇权,但最后谁能败亡我大汉社稷?一个不谙政事的粗鄙武人能败亡我大汉?”袁隗嗤之以鼻,“痴人说梦。”

    袁绍不服气地回道:“那车骑大将军呢?叔父大人为什么一直说车骑大将军是大汉最大的祸患。武人虽然不谙政事,但他们血腥残暴,贪婪无度,一样可以败亡我大汉。董卓就是这种人,叔父大人应该早图铲除之策,以护我大汉社稷。”

    袁隗摇手说道:“本初,要想重振大汉国,首先就要彻底诛杀奸阉和外戚,这次我们做到了。但你想过没有,奸阉和外戚是不是就此没有了?彻底绝迹了?”袁隗叹道,“只要有外威,就会有外戚主政,只要有外戚主政,奸阉就会帮助天子夺回皇权从而操持权柄,这害国之祸将永远没有绝迹之时。”

    “大汉国的天子具有无上权威,皇帝的更迭是一件国家大事,需要慎之又慎,但自从孝和皇帝以来,因为皇统屡绝,权归女主,结果皇帝的更迭竟然成了后宫女主的家事。”袁隗略显激动地说道,“我朝大汉律明确规定了后族不得参与政治,这使得早期的外戚干政尚有一定的克制。孝明皇帝时的马皇后亲自出面限制马氏兄弟参政、封侯,孝和皇帝时大将军窦宪为了达到干政的目的也不得不借助太傅邓彪之力。但到了后来,由于太后和外戚完全控制了新君的继立,他们手中有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权柄,太后和外戚们就再也没有必要屈从于大汉律的限制和禁锢了。也就是说,大汉律反而成了他们祸害国家的犀利武器。”

    “太后定策帷帘,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这就是我大汉日渐衰败的根由。”袁隗看着袁绍,神情严峻地问道,“本初,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朝中的大臣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袁绍若有所悟,沉默不语。

    “杀了奸阉和外戚之后,我们就有了重振大汉国的希望。但我们并没有重振大汉国的办法。我们是有大汉律,传承四百年的大汉律是我大汉国的立国之本,但今天的大汉律已经被奸阉和外戚践踏的面目全非,它的威严和锋锐已经荡然无存。同样一个律法,在我们手上是治国的工具,但在奸阉和外戚的手上,却是维护他们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工具。”

    袁隗沉声说道:“天子是大汉国的天子。不论谁做天子,大汉国都能永存于世。我们也罢,百姓也罢,需要的不是天子,而是大汉国,国泰民安的大汉国,强大富裕的大汉国。”

    袁绍面红耳赤,拜倒于地。

    “叔父大人一心为国,深谋远虑,不是后辈所能揣测。”袁绍说道,“只是我不明白,叔父大人为何要让董卓入京?为何纵容董卓废黜天子?难道这样就能重振大汉国?能重显大汉律的威严?董卓是武人,手握重兵,也许他对大汉国的危害,对大汉律的践踏比奸阉和外戚更厉害。”

    “不。”袁隗说道,“董卓虽然以一介武夫的身份入主朝堂,但他和奸阉,和外戚比起来,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袁隗说道:“奸阉为什么能危害国家?”

    “本朝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已历十二帝。从第四位天子孝和皇帝起,凡是能于在位期间主持朝政的,无不出于中官的忠心扶持。近者如孝灵皇帝,没有北宫兵变,没有曹节王甫赵忠等奸阉的支持,他如何能主政?远者如孝和皇帝,外戚大将军窦宪立他为帝时,他才十岁。永元三年正月,在皇帝加元服之际,中常侍郑众等中官经过周密策划,一举铲除了大将军窦宪的势力,使得孝和皇帝得以亲政十五年。”

    “孝和皇帝的少子就是孝殇皇帝,他年仅百日就即位为皇帝,两岁即亡。邓太后随即立其十三岁的堂兄为帝,就是后来的孝安皇帝。年寿仅三十二岁的孝安皇帝如果不是因为邓太后归天的话,他连最后五年亲政的机会都没有。孝安皇帝只有一子,却因为皇后阎氏的坚决反对而被废为济阴王。孝安皇帝驾崩后,阎太后的亲族想在皇室藩国中选择一个幼主。这时中黄门孙程等人发动了崇德殿兵变,迎立了十一岁的济阴王为帝,就是孝顺皇帝。孝顺皇帝亲政达十九年,年三十驾崩。此后,梁氏外戚拥立了孝冲、孝质两位幼主。两位幼主相继夭折,于是他们又立了十五岁的孝桓皇帝。十二年后,孝桓皇帝在如厕时和小黄门唐衡、中常侍单超等人密谋,诛杀了跋扈大将军梁冀。”

    “奸阉能危害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帮助天子主掌了权柄,他们和天子的关系非同一般。”

    “奸阉们忠诚于皇帝,对外戚专政祸害国家非常愤怒。我记得中常侍郑众就是一个名声相当好的中官,他的同事蔡伦的名声也很好。在当时,蔡伦的名声比他造的纸更为天下人所敬佩。后来的曹腾、吕强,也为世人所称道。但奸阉和外戚一样,一旦手握权柄就私欲膨胀,根本无视大汉律,操纵玩弄天子于鼓掌之间,祸国之烈尤胜于外戚。”

    “没有天子的信任,没有天子的主政,奸阉就无法危害国家。没有太后的信任,没有年幼无知的幼主,外戚就无法危害国家。”

    “董卓废黜天子,逼迫太后还政之后,既没有天子的信任,也没有太后的信任。他手上只有一个幼主,也就是说,他可以为所欲为。但你注意到没有,他是一个武人,一个为国家戍守边疆几十年的武人,他深受奸阉和外戚的打击之苦,深受大汉律被肆意践踏侮辱之苦,深知国家衰败之由,一旦掌控了权柄,他最想干的是什么?他想要的权力和钱财已经有了,想铲除的敌人也已经死了,而朝堂的大臣们也站在他一边帮助和支持他废黜。那么,他现在还想干什么?”

    袁绍脱口而出道:“叔父大人,忠和奸,只是一线之间,毫泥之差而已,这太危险了。”

    袁隗笑道:“重振大汉,岂能没有危险?今日大汉的局势已经出现了中兴的希望,我们这些臣子岂能辜负先辈们的重托?”

    “朝中的许多大臣们只看到了武人乱政的危险,却没有看到武人果敢决断的一面。本朝建国初期,武人和士人同主朝堂,国家不是很兴旺吗?武皇帝的托孤之臣不就是有数名武臣吗?金日磾甚至还是一个匈奴人。但武皇帝雄才大略,依旧以社稷相托。”袁隗说道,“董卓的实力虽然强劲,但他有车骑大将军李弘的实力吗?现在长安还有皇甫嵩的大军,如果董卓像奸阉和外戚一样祸乱国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袁隗非常兴奋地捋须说道:“为了这一天,我殚精竭虑,想尽了办法,总算完成了。我要利用董卓的武力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已经做成了,奸阉和外戚已经被诛杀一净。第二件事正在做,就是废黜天子,逼迫太后归政。这也算是替先帝完成了心愿。第三件事就是重振大汉律的威严,这是振兴大汉国的根本,而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只有董卓才能做到。”

    袁绍疑惑地望着袁隗。

    “谁损害了大汉律的威严?奸阉、外戚、重镇将军,还有我们这些门阀世族。”袁隗神色凝重地说道,“奸阉和外戚只是暂时没有了,将来呢?要杜绝女主擅权,要杜绝奸阉和外戚干政,只有从大汉律着手。车骑大将军李弘无视大汉律,肆意践踏皇权,其所作所为令人发指,将来谁去解决他?谁去控制他?目前没有人可以做到,只有强盛国力,以举国之力震慑北疆。如何才能强盛国力,只有重振大汉律。”

    “我们这些门阀世族为什么屡屡受挫于奸阉和外戚?因为我们受制于学术见解,大家不能同心合力从根本上巩固大汉律的无上威严,结果大汉律成了天子手中上的一卷无用的典籍,成了奸阉和外戚镇制我们的利器。几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和我们反复争论,到底是用今文经学还是用古文经学?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治国之本,我们到底是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大汉国的最高权威到底是大汉律还是天子?”袁隗感慨地摇摇头,“如今官学用今文经学,私学学古文经学,各学派林立,谁都无法说服谁。所以,我们要借用外力,要借用董卓手上的武力,用最快最有力最血腥的办法迅速解决这个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

    “只要大汉律是大汉国的最高权威,只要天子受制于大汉律法,大汉国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振天威。”

    袁绍目瞪口呆地望着袁隗,无言以对。

    袁隗稍稍平息了一下心情,继续说道:“本初,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让董卓入京?要纵容董卓废黜了吗?”

    袁绍点点头。

    “有些事,我们不能干,也干不了。比如你叔外公是马融,你叔母马伦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但我和你叔母的观点就截然相反。你让我如何去诏告天下以古文经学为官学?有些事必须要让武人干,也只有他们才敢干。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事,我们怎么说,武人就会怎么干。”

    “当然了,不管是谁,只要久握权柄,都有可能做出不法之事,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军队,要有足够威慑和逼走董卓的实力。”袁隗随即把自己和卢植商议好的计策说了一遍,“你早点离京到冀州去,那里富裕,人口多,又是门阀士族集中之地,容易组建军队和得到支持。”

    袁绍迟疑道:“为什么不回老家汝南?”

    “那太明显了,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董卓的怀疑。”袁隗说道,“而且汝南距离京畿也远了一点,还是在京畿附近州郡屯兵为好。你先走,过一段时间,我会陆续遣派大臣到各地任职以为后援。”

    董卓刚刚走进袁府,迎面碰上了袁绍。

    袁绍也不行礼,怒气冲天地指着董卓骂了起来。袁绍说:“我大汉开国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龄尚幼,又没有什么过失传布于天下,你竟然敢倚仗武力废嫡立庶,这必将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大人必将成为大汉国的千古罪人。”

    董卓给骂得莫名其妙。

    “小子,你也太放肆了,你以为我不敢杀了你?”

    袁绍冷笑道:“杀了我,你也一样是大汉国的叛逆。”说完扬长而去。

    董卓气得肺都炸了。袁绍是袁隗的侄子,杀又不能杀,抓又不能抓,只有干瞪眼的份。

    “大人,看样子大臣中间象袁绍这样心有不甘的人多啊,我们还是快一点把这事解决了,免得夜长梦多。”李儒劝道,“走吧,这小子有太傅大人去处理。”

    袁绍把司隶校尉的符节悬挂于上东门上,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