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知宋事 > 第五十四章 足食

第五十四章 足食

    “细作班底?就是崇简那小子说起过的情报系统?”

    赵二有些不确定。

    刘承珪默默点头。

    “果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赵二感叹一句,又继续问道:“所以才会未雨绸缪,先发制人,还给自己预留后路?”

    “刘鋹去拜访光义大人,是在为自己留后路。他怕皇朝最终容不下他,所以在效仿狡兔三窟的行为。特别是德芳殿下完全不待见他,所以让他着急了。”

    刘承珪不得不细致回答。

    他有个习惯,就是除了官家,对每一个涉及的对象都去姓称名,很像后世去姓称名加官衔的流行叫法。

    “这是在替我安排身后事啊。”

    赵二感叹,只是语气冷得令人发抖。

    良久,刘承珪才又接上话。

    “崇简大人知道他的小动作,才有后面的安排。”

    “你是说,尽管从一开始双方就没有好印象,甚至是竞争对手,但崇简并未动要对付刘鋹的心思?”

    “奴婢猜想是这样。”

    “那他究竟是为了对付光义还是刘鋹?”

    赵二终于问出了这次谈话的终极问题。

    “都有吧。奴婢猜想,崇简大人是个聪明人,做事可能不止一个目的。”

    尽管早有准备,刘承珪做出回答时,额头还是冒出冷汗。

    这话里,可是涉及夺嫡之争。

    除了崇简不知深浅一脚踏了进去,其他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赵二听了这话,又是一阵沉默。

    等他再开口时,显然不想就此事继续讨论下去,而是提起了另一件重要的人事安排。

    “你很好。刘知信一人独掌武德司,看来还是太忙,有所疏漏,原本想让王继恩和他共掌武德司,现在看来,还是你比较合适。”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先是王仁赡和刘知信共掌武德司,后是刘知信与王继恩共掌武德司,没有刘承珪什么事。

    但现在,一个原本管内藏府库的理财高手,正在向特务组织头目演变。

    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可惜崇简并不知情。

    武德司这样的秘密机构到底谁做老大,原本就不是大力张扬的事,历史记载也含混不清,导致崇简后世的知识也没这方面的储备。

    不然他会更加得意,也更加惶恐。

    崇简又退回来写他的《三国英雄传》和《将门风云》。

    这一次不用原书名,是因为他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

    他以金庸武侠的套路来改写《三国演义》和《杨家将》,什么五虎上将、卧龙凤雏,还有金刀令公、七郎八虎,都变成了武功卓绝的大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其间也免不了朝政党争、谋略倾轧,但最主要的还是热血男儿的侠肝义胆、艺高胆大。

    就是看了让人血脉偾张的那种。

    无脑也好,鸡血也好,这个时代,面对悍不畏死的北方游牧军事体,太需要一种正向激励了。

    温良恭俭让行不通,只有血拼,打出一片和平的天地。

    来自后世的崇简,并没有什么尊王攘夷的正统观念,但他却觉得下面这一句话,在只需要秀肌肉比力量的时候,绝对正确。

    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多么简洁有力。

    以打促谈,以打促融合,中华民族的发展也许会少走许多弯路。

    上两本书的销路打开,一时之间汴梁纸贵。

    崇简先后从坊主那里,拿到了近万贯润笔费,算是在俸禄之外,又有了一大笔收入。

    想来刻坊凭此更是赚了不少。

    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在大宋读书士子阶层形成了一股风潮,言必谈《扫》、《芙》,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在形成。

    现在就等着那个讲话本的大家看上他,然后在勾栏瓦肆这么一讲,那在市井阶层的影响就自然形成了。

    这是早晚的事,不用着急。

    一种社会风潮,会帮助自己事半功倍,达成目的。

    这是宣传的力量,可惜现在的人还不太重视,也不太懂如何引导舆论。

    当崇简把成书的《三国英雄传》和《将门风云》交到孟坊主手里,孟坊主脸都笑烂了,二话不说,就主动提出先支付一万贯的分成。

    这倒让崇简想到一件被自己忽略的事,就是书卖了多少,只是刻坊单方面说了算,这就留下了大漏洞。

    崇简暗自慨叹,自己还真不是做生意的料。

    好在坊主本就是孟厨子的本家亲戚,加之与官员打交道,恐怕也不敢把奸商那一套手段使出来。

    况且要想长久合作,最好的选择就是双赢。

    再说自己原本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赚钱,反而是准备亏钱的。

    这么一想的崇简干脆就不改变原来的契约,静等着后两本书再次掀起波澜。

    至于销路问题,他都懒得去考虑,正是信心爆棚的时候。

    接下来又是闲散的日子,崇简又开始折腾其他的事务。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觉得,不能只停留在写造势这一点上,还得有些其他的作为。

    他心里一直挂着一件事。

    这还是被赵二搞封桩库启发的。

    契丹强盛,要打就可能是消耗国力的持久战。

    而且终宋一朝,北方不断涌现强大的游牧军事力量,党项,女真,蒙古,一个比一个生猛。

    大宋之所以越来越软弱,固然与一系列守内虚外的政治决策有关系,但实力并不占优也是重要原因。

    要大打,持久打,仅有些财富积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足兵足食。

    足兵足食,看起来是两个方面,其实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

    中国历来是,只要承平日久,没有饥荒,人口自然就快速增长。

    也就是说,足食是根本。

    他记得自己在后世,刚成为考古研究生,教授见自己底子薄,推荐了几本历史读物,让自己接受基本熏陶,其中就有一本顶级学府女教授的书。

    书里介绍了古代的衣食住行。

    其中提到,占城稻和小麦的广泛播种,推动了古代中国人口增长,社会发展。

    崇简还记得,这两种高产作物就是在两宋时期得到推广。

    解决足粮问题的希望就在于此,但现在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只得暂存了这样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