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宋正文卷第0462章各方震动完颜陈和尚击败赤老温,吓退孛鲁六万大军,顿时名声大噪,人人为之侧目。
随即,完颜陈和尚粗粗整顿兵马,携大胜之威,一路杀向庆阳府,欲解庆阳府之危。
留守包围庆阳府的两万孛鲁大军闻听完颜陈和尚杀来,顿时胆丧,不敢接战,慌忙领着人马逃遁,不见踪影。
“哈哈哈,,,蒙军败了,蒙军败了,我庆阳府安全了。”
庆原路安抚使完颜直都在城头看见孛鲁大军逃遁,顿时兴高采烈,大笑不止。
很快,完颜陈和尚也领着大军出现在城下,完颜直都不敢怠慢,立即下城迎接。
身边幕僚许聪说道:“使君,完颜陈和尚神兵天降,威勐无双,乃我大金力挽狂澜第一人,于我等而言也是恩同再造,而今他来了,使君当以跪拜之礼迎接,方显尊重感恩之心。”
许聪的这句话如果是以前说,那绝对是要惹怒完颜直都的,要知道完颜直都那可是庆原路安抚使,封疆大吏,真要天下大乱,他就是曹操袁术一般的人物,随时可以割据一方,这样的人,有几个人有资格受他们的跪拜?
然而此时的完颜直都却没有发火,相反,他还感激的点头,说道:“理当如此,理当如此,多谢先生提醒,要不然,天下人就要说本官不知心怀感恩了。”
完颜直都领着州路的一行官吏来到城下,打开城门,随即一一跪在地上,恭敬的迎接完颜陈和尚入城。
完颜陈和尚,还有他身后的士兵见了,顿时腰杆不自觉的挺直了几分,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就这样,在一众高官的跪拜迎接下,完颜陈和尚帅领大军进入庆阳府,庆阳府危机解除,整个庆原路得以保全。
完颜陈和尚击败蒙军,阵斩赤老温,成功解救庆阳府的消息很快传到开封,开封人人目瞪口呆,随即便是大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那完颜守绪躲过一劫,更是高兴的在皇宫里面大声叫,大步跑,好不快活。
高兴之下,完颜守绪颁布旨意,道:“封完颜陈和尚为定远大将军,全权指挥抵抗蒙军之战,并世袭谋克,再赐封完颜陈和尚母亲为一品诰命夫人,朕要在皇宫接见他的母亲,礼部立即安排。”
完颜守绪的旨意很快下达,传到了礼部,礼部尚书完颜容刺是金国宗室,他见完颜守绪难得的英明了一回,也是很高兴,他立即着手安排。
一时间,完颜陈和尚家被贺喜的人群围满,家里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而完颜陈和尚力挽狂澜,这样的光辉战绩也是很快传开,各方皆是为之震动。
两淮东路安抚司衙门,赵范得到禀报,知道了完颜陈和尚阵斩赤老温,击败八千蒙军,久久回不过神来。
弟弟赵葵问道:“大哥,蒙军现已败退,我们还要按照计划出兵吗?”
原来赵范眼见金国就要被蒙军灭国,心里焦急,因为他知道当今官家是不能接受金国被蒙古灭亡的。
金国要灭亡,那只能灭在大宋之手,这是赵昀的意志,绝不容改变,这一点赵范深刻明白。
所以赵范一面紧急调派兵马,准备出兵金国,试图干预蒙金大战。一面他也向临安发去紧急文书,对赵昀禀报金国事宜。
赵昀接到他的文书,也是点头同意他的计划,命他全权处置,可谓是信任备至。
但是现在事情突变,形势发生颠覆般的倒转,赵范只得摇头道:“不必了,命各路兵马回归本部,出兵之事搁浅。”
赵葵不甘心,说道:“大哥,现在若遣散兵马,那万一拖雷因赤老温之事震怒,大举兴兵伐金,我们岂不是来不及了。”
“呵呵呵,,,”
赵范呵呵笑了几声,说道:“完颜陈和尚以区区四百人击败赤老温八千大军,此乃天不灭金,金国国运尚存,天意如此,拖雷也没办法和天意相抗衡,这一点你无须担心。”
赵葵心中不甘,似乎对天意这个说法有点不信,赵范见他如此,便饶有兴致的和他聊起易经。
赵范道:“赵葵,易经中有句话,谓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赵葵,你可知为何太极生两仪,而不是生三仪?两仪生四象,为何不是生五象?四象生八卦,为何不是生七卦或九卦?”
赵葵虽然也研读诗书,但在易经这方面却是远不及赵范研究的深刻。
赵葵摇头,道:“弟虽然看过此书,却不甚了解,敢问大哥,您这句话何解?”
赵范微微一笑,提起笔,写下“阴阳”二字,他道:“世间之事,万事万物皆是阴阳,阴阳融合相偎而生,阴阳交错牵绊而死。故而万事万物皆逃不开阴阳。
天为阳,地为阴,而天又分阳天阴天,地又分阳地阴地。男为阳,女为阴,男又有阳男阴男,女又有阳**女,此为物之阴阳。
善为阳,恶为阴,而善又分阳善阴善,恶也分阳恶阴恶。正为阳,邪为阴,正亦分阳正阴正,邪亦分阳邪阴邪,此为运之阴阳,当然,这只是万物皆阴阳的一部分而已。
阴阳相伴相生,紧密不分,故而最清廉奉公的衙门,亦有巨贪蛀虫,最强大敢战的军队,亦有怕死之徒。延伸去看,太极既然要生仪,那必是两仪,因为一仪不可独存,唯有两仪方可相生相克,相伴相杀,此两仪,可称谓之阴阳。”
赵葵听到云里雾里,不知赵范的话是什么意思,一时之间无法理解。
赵葵疑惑的说道:“大哥,那善既然分阳善阴善,那阳善是不是也分阳阳善,阴阳善?如果是的话,那阳阳善是不是又可分阳阳阳善,阴阳阳善?”
赵范点头,道:“是的,独,不可存,个中必有二,此二便是阴阳,阴阳之内乾坤广大,可无穷尽的分下去,但不论如何分,却始终不离阴阳。”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