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高原不禁自觉形秽,同高考状元韦建军相比,同建筑系才女肖蓉相比,自己显得孤陋寡闻,简直就像中国古代里的赳赳武夫。无论话剧剧本写得多么天花乱坠,也不能掩盖专业学习的苍白无力啊!他不由得攥紧了拳头,在路人眼里,这位低年级小同学似乎在对自个儿较劲。
高考与梦寐以求的天津大学擦肩而过,恐怕是高原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谁让自己学习不用功呢?众所周知,天津大学也就是曾经的北洋大学,算得上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发源地。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败,洋务运动的中坚分子盛宣怀立志教育兴国,经光绪同意筹集大量资金创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其宗旨是用西方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私塾教育,后来又更改为北洋大学堂。与这样名闻遐迩的学府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高原人生路上摔的一次大跟头,他欲哭无泪。
有一段时间,教育学成了他空闲下来研究的重点对象。考大学前夕曾翻阅过有关的详实材料,熟悉了西方高等教育的前生今世。中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传授经典的博洛尼亚大学,可以说是正规高校的开山鼻祖。十九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创建开办了划时代意义的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扬帆远航。他详细比较了这两所学校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发现博洛尼亚着重向学生输出既有的传统知识,而柏林大学则把科学技术的探索研究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由此催生了十九世纪德国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在赞赏德国的教育模式之余,高原对英国高等学府培育优雅绅士的教学理念情有独钟,在他看来,这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尽管德国大学的思想理念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但他仍旧偏爱像牛津和剑桥之类的学校,本能地排斥缺少人文底蕴的教学环境,尤其不喜欢如美利坚合众国的那帮所谓知识分子,过多渲染充满铜臭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励志以后,除了白天上课认真听讲外,晚上他把时间都放在了写作业和复习方面。记得高中时期的学习一般讲究学科的综合性,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各领风骚,还有一成不变的教室和班主任特意指定的座位,学习的课程不到高校四分之一,老师普遍会笼统讲解最基础的课本知识,大家只需跟着园丁的步伐HD学步就行了。与中学的全面开花截然不同,高等学府强调自学成才,提倡独立思考,老师给同学讲课大多集中在理论框架和疑难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甚至尖锐的观点。没有雷打不动的上课地点和固定桌椅,上午在此处,下午又在别处听老师讲课,晚上自习必须到处寻觅有空座的教室。四年的课程可以说复杂繁多,包括公共、基础、专业、选修、毕业设计和论文等。上了大学后,专业的局限要求学生必须改变过去的思维习惯,用全新独特的理念重新审视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再加上父母家人不在身边,更需要严以律己,自强自爱,尽管所学的东西以后真正能用得上的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源源不断渗透其中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