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关外难民,回归!
听着乌兰哈这一番话,凤一哈哈大笑着看向在场诸人。“啥叫该做的事?洒家告诉诸位!这小光头,从今以后,就是洒家的人了!”“还这么谦虚,该做的事?”“洒家告诉诸位,这小光头干了何事!”“他带着咱们一帮人,找到了一个建奴窝点,那个位置有六个建奴。”“洒家心怀试探,让他先上。”“结果小光头装模作样,让洒家都以为他是假意投效我大明,就那么自然的靠近了建奴。”“说着洒家听不懂的女真话。”“然后,手起刀落,一刀砍了一个建奴,随后又是一刀砍在了另一个建奴身上,以一敌六,差点战死了洒家才出手。”“确定了这小光头是真心实意投效我大明!”“之后,这小光头还写了一串蒙古语的血书在地上,大概意思就是杀人的,是蒙古人!”“因为建奴四大贝勒之一的洪台吉,曾经在杏山驿聚集了蒙古几大头人,想让他们为建奴作战,在威逼利诱之下,蒙古人答应,出兵五千,三日内抵达杏山驿!”“这小光头一番操作之下,蒙古人和建奴,首先就要开掐!”“咱们大明,可坐收渔翁之利了!”陈柳秋眉头一皱,看向自说自话就将乌兰哈收入麾下的凤一,低声道:“凤兄,你说乌兰哈和那些建奴交谈的时候,用的是女真话,留下的是蒙古文,你从何判断他没有提前跟那几个建奴说好,随后用蒙古文写下求援信息?”凤一喜笑颜开道:“建奴话我听不懂,可是老王他们听得懂啊!”“而这个蒙古文,这玩意我熟!我太熟了!没有人比我更懂蒙古文!”说到这里,凤一朝着陈柳秋挤眉弄眼道:“陈兄,你大概不知道,此次出辽东之时,陛下亲自安排人为咱们护龙卫的几大头领教学了一下蒙古文。”“就是让咱们,在战场之上时,可有策反能够策反的蒙古人!”说到这里,凤一转头看向愣在原地的乌兰哈,拍了拍手道:“行了,乌兰哈,你现在先归队,咱们合计一下,准备转移!”“这杏山,马上就要成大战的战场了,咱们留在这里,太过危险。”陈柳秋眉头依旧紧锁,虽然说他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心结,已经不再抗拒自己曾经身为大明一员的身份,更是自己找回了曾经伴随他父亲一同南征北战的同袍。可这不代表陈柳秋可以如此轻松的接受一个背叛过来的建奴。王虎打量了一下陈柳秋,砸吧砸吧了一下眼睛,对陈柳秋说道:“牛当家的,你这咋就给胡子刮了呢!你这一刮,白净的很!一点都不像山海寨的悍匪了!”王虎的话,打断了这空气中的尴尬气氛。辽民也开始了迅速整备,准备起了转移。而就在杏山之上的凤一他们紧锣密鼓准备转移的时间里,杏山驿附近驻扎的建奴们,也确确实实的睡了一个好觉。努尔哈赤自然是不会带着这些皇太极的亲卫回锦州的,毕竟皇太极还召集了蒙古几部的五千骑兵来杏山驿集结。留在杏山,继续统御这皇太极残部的人,同样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从科尔沁急召回来的皇八子,阿巴泰!阿巴泰因为是急召回的锦州,所以也没带上他的大部人马,只是带上了他自己的两个亲信牛录,六百余人。加上皇太极残部的一千余人,倒也凑出了近两千人的队伍。努尔哈赤自然是不担心阿巴泰会出事,毕竟在努尔哈赤看来,阿巴泰可比皇太极骁勇善战的多,而且阿巴泰的兵,也是大金出了名的能打。区区五千蒙古人,在面对带着两千人的阿巴泰之时,能够顶到什么用?能够掀起来什么样的水花?等到会和了那五千蒙古骑兵之后,大金的战力,又能增添几分。虽然说蒙古人烧杀抢掠,截获的物资补给都会被他们自己拿走。可是努尔哈赤可不觉得自己打下了宁远城之后,还会放这些人离开。要么,加入蒙古八旗,要么,死!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伴随着下了三天的大雪,辽东终于又一次迎来了阳光。看着天空中的阳光,凤一咧开了大嘴,笑的宛如一个孩子。因为他看见的,不只是阳光,还有着宁远城!“唏律律!”听着越发接近的马蹄之声,凤一脸上的笑颜,也越发的灿烂了起来。就连天天苦着一张脸的陈柳秋,在看到宁远城头的时候,也露出了一抹释然之色。宁远,是如今大明在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他和凤一二人,以两个人的力量,成功的在建奴掌控区,将整整七千辽民带了回来!更是在从前的陈家旧部以及辽西猎人中,选出了整整五百的能战,敢战之人,凑出了一支民勇!在这几天里,伴随着金奸乌兰哈不时的指路,这五百人,居然全都拥有了制式装备!虽然说这些装备不全,但是甭管咋样,有了武器,才有了战斗的能力,有了刀子,才有了在即将化作修罗战场的宁远,有一点微薄的自保之力。看着这沿途上时不时可以见到的建奴头颅铸就的京观。陈柳秋更是对此时应该坐镇在宁远城的天启帝,有了更加浓郁的好奇。陈柳秋很想知道,身为天子,天启帝为何能够做出纵容部下以人头立京观的事情来。这事儿如果捅出去,恐怕朝堂上的文人,能把这天给掀了!什么有伤天和,什么暴戾残忍。各种各样的词语,难道这天启帝,他就不怕嘛?还是说,这个登基才几年的小皇帝,已经不介意自己身背无数骂名了?“来者何人!”看着凤一等人,从宁远而来的骑兵队里当先一人勒马厉喝。面对着整整七千余人,这赶来的骑兵队却没有一丝恐惧,一个个全副武装,刀,铳,枪,弩,盔甲齐全。听着这人的厉喝,凤一昂头挺胸,往前一步大喝道:“洒家乃是神威将麾下护龙卫凤一!带领关外难民,前来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