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触手怪的宇宙之旅 > 103章 深海之下

103章 深海之下

    时间流逝,当左丘从在探索舰内部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白壳球们已经完成了对周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信号基站放置。

    这些带着长长尾部的球形信号基站被放置在远离裂缝、相对稳定的冰壳之上,和轨道上的通讯卫星组成了一张完整的通讯网络。

    17个小时之后,左丘从离开了飞船内的无菌实验室,在那些矿石上他总共发现了7种从未见过的氨基酸和2种全新的多肽。

    氨基酸和糖类分子,具有不对称性,也叫做“手性”,与地球上相同的是,木卫二上发现的氨基酸也都是左旋的。

    这与以前的发现相符合,在对地外陨石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左旋氨基酸比右旋更多,这在宇宙中很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地球上的生物体内几乎都是左旋氨基酸和与之匹配的右旋糖类,这一结果很可能在最初就已经决定了。

    在生物形成之前,地球上的左旋氨基酸就比右旋氨基酸多。

    不过,这并不代表宇宙中就不存在由右旋氨基酸构成的生物。

    这些手性分子会对紫外线有着不同的吸收程度,或许在某些行星系右旋氨基酸更不容易被摧毁。

    李恒仔仔细细地将这份数据全部记录下来,虽然太空中的通讯卫星会将数据不断地传输给地球,但只能传输很小一部分的基础信息。

    传输距离遥远引起信号的极大衰减,木星与地球的距离在6~9亿公里之间,如此遥远的距离让两者之间的信号传输速率只有每秒零点几kb。

    不仅如此,通讯延迟也让两边的沟通效率相当低下。

    在后续的计划中,为了加强行星之间的通讯,将会建立起一条联通地球-小行星带-木星的卫星链。

    就像在地表建立大量信号基站一样,在太空中通过数十万颗通讯卫星的联通,一级一级的保真信号,提升太空中的通信带宽。

    待到将这份数据记录完毕之后,左丘从接着说道:

    “在这些矿物中,我发现了和地球上热泉生态系统中厌氧嗜热菌同样的代谢产物。毫无疑问,在这片海洋的底部存在着单细胞生命。”

    “根据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太阳系中存在的生物很可能是高度相似的,这与行星的物质基础构成有关。”

    这位学者边说边把乱糟糟的头发略微抚平,一个一米二的小黑人搬运着一大堆黑色蜂窝状晶体放到了两人附近。

    李恒和左丘从将这些黑晶全部汲取储存,这让他们两人看上去变成了体型高大的胖子,外面披着一层白色的晶壳,隐隐可以看到内部透出的黑色。

    既然发现了生命存在的证据,下一步自然就是深入海底寻找。

    冰壳下方表面的海水相当寒冷,嗜热菌大规模生存的地点至少距离冰壳层十公里以上,更大的可能是在数十公里深的水下。

    虽然木卫二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3%左右,但这片海洋比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还要深十倍以上。

    那里的水压将会超过1000个标准大气压,需要氧气维持生存的普通人若是不借助深潜设备根本无法到达。

    准备好足够的黑晶作为能量供应,两人再次来到了薄弱的冰壳裂隙处,远离了木星之后,这里已经再次形成了厚达数十米的冰层。

    耀眼的蓝色等离子气体从手臂上喷薄而出,形成一条细长的光剑,左丘从在十几秒内就将这片冰层切开了一个大洞,而后纵身跳入了下方隐约可见的汹涌海水。

    李恒紧随其后,储存着黑晶的圆滚滚身体后方生出一条类似鲸鱼的尾部,体表覆盖着一层稀薄的气体将海水隔离形成一个空泡,以接近鱼雷的速度相当灵活地向深海之中游去。

    两个长得像是鲸鱼幼崽一样胖嘟嘟的生物闯入了这片寂静无声、上亿年没有智慧生物造访过的海洋,他们的头顶有着一道淡淡的白色灯光,照亮了前方一小块的区域。

    大块大块的冰山漂浮在这片海洋之上,它们小的只有几百米,大的达到十几公里,在露出海面的部分之下是庞大的水下部分。

    不同于满是浮游生物、浅海鱼和大片藻类的地球,这片巨大的海洋出奇的安静,除了千篇一律的黑暗海水,没有任何不同的景象。

    除了他们两个显现出的一点点光亮,这里几乎没有光芒。

    几分钟之后,两人穿过了最上层的冰冷海水,这里的温度已经接近了地球表面的海水温度。

    到了这里,他们放慢了前进的速度,这里的温度已经有可能存在某些生命。

    微微扰动的水波有节奏地向着四面八方扩散而去,就像鲸鱼通过声波沟通交流一样,他们也用这种方式在水下说话,同时不断用次声波探测着这片海洋。

    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四十公里,整整三天时间,两人不断缓缓地向下前进,遇到的只有汹涌的暗流和零碎的泥土颗粒物质。

    若不是能感受到越来越强的水压,他们就好像是在原地踏步一样,比起充斥着各种生命的地球,这里的海洋虽然更大,却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直到两人深入到冰壳下方接近100公里的海洋深处时,头上照射出的白色光芒在前方的水中映出了一片白蒙蒙的乳白色,海水显现出牛奶一般的光泽。

    水具有液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但是因为大气压力的不同,水的沸点也会不同。

    当温度和压力来到一个临界点时,液态和气态之间的间隔消失不见,气液两相融合成了一相。

    此时因高温而膨胀的水的密度和因高压而被压缩的水蒸气的密度正好相同,被称为超临界水。

    而在临界点附近,大量液滴自发凝聚和消亡,照射于介质的光束就会被介质强烈散射。

    这种现象被称为临界乳光,本质上就是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粒子使得光发生了散射。

    在地球上海底的某些高温热液喷口出就有这种超临界水存在,它具有极强的反应活性,具有广泛的融合能力。

    出现了超临界水,就意味着不远处就有一个灼热的海底火山口,这种4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高压区域是大多数生物的生命禁区,但却是古细菌的发育温床。

    两人再次加速,很快就穿过了这片区域,前进了大约一百米后就看到了一个海底黑烟囱,海水渗入裂缝中遇到炽热的岩浆,这些黑烟就是凝固的硫化物。

    终于深入到了这片上百公里深的海洋尽头,两人穿过那滚滚黑烟,靠近了木卫二灼热的地幔层。

    比起受到环境影响的左丘从,李恒先一步发现了那里存在的生命迹象。

    在这足以在一分钟内煮熟人类的海底高压锅中,无数肉眼难以辨识的小生物正在汲取着这颗星球内核的热量,获取生存的能源。

    来到底部之后,李恒更清楚地看到了它们,它们的体长还不到1微米,生存能力比起地球上的嗜热细菌还要强大。

    后来一步的左丘从也发现了这些小生物,他的背部变形扭曲之后就将一小块矿石和上面的小生物们带走,变成了背上的一个小小包囊。

    这些嗜热细菌在常温下会停止活动,他会在这个包囊内部保持着高温环境,让这些小生物保持活性。

    简单的搜寻之后,两人又向着其他地方行去,在相对较浅、温度更低的海底,还有可能会存在其他的生物。

    这一次他们没有花费太多时间,不过在一个小时后就发现了另外一片生物聚集地,并且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原核生物的痕迹。

    两人在海洋底部的这片区域停留了大约7天时间,期间还经历了又一次的喷泉,汹涌的洋流如同倒转的瀑布,亿万吨的海水从海洋底部涌向顶部的冰壳层。

    在探寻了方圆数十公里的区域之后,李恒还发现了某些巨病毒的痕迹,这些介于病毒和细胞之间的生物直径只有100纳米左右。

    不过,虽然发现了如此多的生物,他们却没有发现多细胞生物的痕迹。

    地球上最早的多细胞藻类是从原始的光合细菌发展而来,木卫二上的生命与此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左丘从的背上已经载着几十个鼓鼓囊囊的包囊,他在其中为那些小生物维持着对应的温度,冰壳外部是零下160摄氏度的极寒世界,这些小生命在那里将会被冻死。

    略略沟通之后,两人就向着冰壳上方前进,这一次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虽然这些微生物的生命形态与地球上的看上去类似,但它们内部的基因构成却不一定相同。

    最基本的氨基酸就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看似同样的表现之下或许会蕴含着不同的内在本质。

    这种原始的生命环境能够揭示出生命是如何产生与演化的,比如病毒和细菌是如何进行基因交换、造就了巨病毒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生物。

    这还只是位于冰壳撕裂处的一小部分地区,这里受到引潮力的影响,海底火山密布,到处都是高温熔岩和滚烫的海水。

    在地幔层更温和的地方,或许还有着其他不同形态的生命存在,想要把这片巨大的海洋探索完毕,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