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章台宫。
站在殿中央的吕不韦,迎接着周围射来的目光。嬴政坐在高位上,耷拉着脑袋,昏昏欲睡,一言不发。好似这与他无关,你们尽管吵,吵够了再叫醒他。
今日朝议的内容是逐客令的执行,本来商议好的事情,却被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闹的看不明白形势。一般的大臣可以互相吵闹,但是碰上吕不韦、昌平君这一层次的人物,全都偃旗息鼓。
他们看的很明白,吕不韦和昌平君必定要大吵一架,不吵出个结果,谁掺和进去必然得罪其中一人。
这个矛盾已经无法调和,昌平君和商公要进行逐客,咸阳哪家的门客最多?唯有吕府。趁吕不韦不在的时候,玩了这么一手,丞相大人肯定不愤。
果不出所料,人家不跟你废话,直接付之行动,推出《吕氏春秋》。此书就是吕府门客们撰写,集众家思想于一体的巨著,多少文人士子去挑毛病,愣是没能改动一字,不愧称为‘一字千金’的好书。
此书刚刚推出,就要商议逐客,这么过河拆桥的事情,吃相太难看了,吕不韦当然会反对。如果不反对,他也不好意思回吕府去见那些人,这一闷棍打下来,让吕不韦差点没气疯。
如果逐客令继续进行下去,以后谁敢跟他吕不韦走在一起?所以他就站在众官面前,来个无声的抗议。做丞相久了,本身的威势甚重,一般的大臣根本没资格与他叫板。
那些武将,更是与嬴政一般,闭眼不看任何人,也装着沉睡。无论哪边吵赢了,都与他们无关,谁要去参与进去,不是得罪吕相,就是得罪昌平君,这两人都不好得罪。
昌平君和商公对视一眼,来者不善,吕不韦要反对。逐客令是他们的主意,倘若今日被人驳回,朝令夕改,权势也会失去许多。
踏出一步,昌平君言道:“吕相这是何为?有什么奏章,可以当面提出来,大家一起议议。今日讨论的是逐客令的执行,催促甘泉宫尽快盖上玺印,应该派谁过去与赵姬太后说。”
昌平君和商公也很着急,从甘泉宫到咸阳,只需一天一夜,盖上玺印的诏书昨夜就应该到了。可不知为什么,那位太后迟迟不发出诏书,有意拖延。
派去甘泉宫的手下都说,他们身份不够,根本进不了城门,更别提入宫觐见太后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明白,赵姬在显示自己的权势,在给嬴政助威。你们一个个在朝上欺负她的儿子,她就会故意刁难你们,想要用玉玺,就派出实权人物去见她。
咸阳局势还需要稳定,他们根本走不开,今日准备商议派谁去合适。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吕不韦跳了出来,来的也太及时了。他们都知道,可能背后有某位太后的影子,不然吕不韦的动作不可能这么快。
就算要吵架,却一句话都不说,来个无声的抗议。吕不韦是大秦丞相,昌平君只在左丞相,职位比吕不韦低那么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很能说明问题,只要吕不韦不点头,朝上议定好的事情,就无法执行下去。
他们也想让嬴政主动说话,可是嬴政昏昏欲睡状,明显是不打算参与。
吕不韦内心忧愤,嬴政那个装糊涂样子,肯定是不会说话了。也就是说,他要独立面对这些同僚的攻伐,也不知道有没有人帮忙。还是要靠自己呀,朝上的这些老家伙,一个比一个圆滑,个个精的似鬼般,看来要尽快把李斯、甘罗等人提上来。
那些人在吕府学习多年,毕竟是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如果遇到今日的情况,肯定会主动站出来与昌平君对话,替自己挡枪林弹雨。可惜没有,现在他只能独立面对,还要以防商公那个老狐狸的冷箭。
吕不韦一口言道:“我已派手下亲信去甘泉宫,当面向赵姬太后阐明利害,逐客的诏书不能发,因为我反对。就算昌平君亲自去觐见太后,你认为她是相信你,还是相信我吕不韦?所以逐客令一事,不用再议,那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说出来,满朝哗然,原来你早就付出了行动,抢在诏书进入咸阳之前,就跟太后通了口气。难怪诏书迟迟没有到来,这么说来,再派其他人去也没用了,除非秦王嬴政亲自传令,否则那位太后不会听。
昌平君气得当场怒道:“吕相大人,你还有没有当朝丞相的样子?众位同僚商议好的事情,大王也点头了,你不与我们商议一下,暗地里就阻止太后发诏书,连个正规程序都不走,实在不合规矩。”
吕不韦一言不发,昌平君只能对嬴政施了一礼,言道:“请大王做主,逐客令一事,你也点头了。”
嬴政故作模样地揉了揉眼睛,无辜地望了望昌平君,言道:“你们商议好了?那么可以退朝了吗?”
满朝屏息,昌平君也打了个抖擞,感情这位才睡醒,什么都没听到。昌平君只能再次言道:“前次朝议,商定好的驱逐列国之人,请大王让太后盖上玺印。”
嬴政无辜地言道:“这个命令我已经传给母亲了,诏书还没到吗?那就再等几日就会到的。”
昌平君摇头道:“等不了了,因为吕相昨夜派人拦截了诏书。”
嬴政问道:“仲父拦截了?这是为什么?”
昌平君言道:“因为他反对。”
嬴政苦笑道:“你们一个赞成,一个反对,我应该听谁的?反正诸位大臣都在这里,那就再议议,议完以后,直接将结果告诉我就行了。”
商公皱眉道:“请大王直接下令,此事只有你能定断。”
嬴政挥手摇头道:“不妥,我还年轻,还没有亲政,没有权力判断对错。仲父和昌平君都是我大秦栋梁,你们的意见非常重要,务必将此事议出个统一意见,不然我也不敢向母亲说话,免得被她老人家责骂。”
众臣倒吸了口气,大王说的是实话,但是这样的大实话,听起来怎么就那么别扭。你不插手,这个矛盾就无法调和,吕不韦和昌平君就只能吵架了。
昌平君也看出来了,嬴政不愿意插手,那就只能吵了。
对吕不韦言道:“为什么反对?”
吕不韦言道:“因为逐客对大秦有害无益,我必须反对。众所周知,在历史上,大秦最杰出的人物,都是列国出身。如果逐客令执行下去,列国的人才将被其他国家所用,到头来必定威胁到我大秦。”
“就拿我府上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来说,里面就有明确的治国理念,各行各业都可以学习。如果此书写的不对,请你挑出来其中病处,我立刻将此书烧掉,免得贻笑大方。写书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不是秦人,既然是好书,那么写书的人,也算是有才之人。”
众人暗地里点了点头,参与写书的人,确实有才。普通的人,哪里能写出一个字都不能改动的文章?许多人都看过那本书,里面有些内容,跟自己想的差不多,真的挑不出什么毛病出来。
昌平君也无语了,让他带兵打仗,可以说是一把好手,可是挑文章的错处,实在为难人。以书应答问题,昌平君真的反驳不了,也不知道如何反驳。
商公却言道:“此书最大的问题,就在书名。集合那么多人写出来的著作,吕相为什么不上报大王?《吕氏春秋》,谁给你胆子用吕氏?应该称为嬴氏春秋才对吧。”
众人点了点头,昌平君眼睛一亮,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这都能找出毛病出来,就看吕不韦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他避免不了。
吕不韦心里很苦,这个名字是嬴政取的,根本不是他的主意。为了这个问题,吕府上下所有人想了整整一夜,才综合出一个好的措辞,不然今日这一关很难过。
吕不韦言道:“书之名,非关名字,而在乎内容。孔丘鲁国人,写出了《论语》;芈原楚国人,写出了《离骚》;而这本书,参与的人实在太多,无法用姓氏去命名。集合众人之想,此书乃是在吕府写成,那就只能用《吕氏春秋》。”
“这个名字,代表的是写书地点,不是代表我吕不韦自己。他们都是吕府的门客,毫无官职,如何能用嬴氏去命名?那是对皇族的大不敬。而且书一写完,听说逐客之事,都担心在秦国待不了多少时日,就急着推行出去。”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情况,逐客令一下,列国之人,人人惶恐,自然没有考虑多少,这也情有可原。他们又不是皇族之人,吕不韦只是此书的代表,人家都要走了,凭什么还要用皇族的姓氏去命名?
自古文人骨子里都有股傲气,书是他们写的,怎么命名,自然是他们说的算。哪怕吕不韦身为秦国丞相,也无法阻止,毕竟写书的人那么多,可能绝大部分的人都要离开秦国,你也没资格去说什么。
指不定离开秦国以后,就会在其他国家入朝为官,到时候各为其主,自然不会将此书与秦国皇族牵扯上任何关系。何况命名嬴氏春秋,吕不韦在没有提前通气的情况下,也不敢向皇族禀告。
说到底,逐客令来的太快了,让许多人措手不及。难怪城门口会那么大张旗鼓地公开出来,可能也有宣泄了以后,立马走人的打算。遇到这样的情况,吕不韦哪里有时间想到书名的问题。
嬴政听的暗地里肺腑,这样的理由都能编的出来,吕府里面有才能的人还真是多。仅仅吕不韦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出应对之策,绝对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