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林西亚和维罗纳公爵康拉德三世与明乔河畔,阻击伦巴第的埃佐二世的战役中惨遭失利,仓皇带着数十名骑士退回曼图亚城中。
曼图亚城中虽屯兵八千余人,但明乔河阻击战役的失利不但令康拉德三世损失了无数精锐的德意志骑士和职业士兵,更令驻守在曼图亚城的军队军心动摇,士气跌至低估,以至于拥有八千士兵驻守的曼图亚坚城却被埃佐二世率领的一万余伦巴第士兵围困在城中,束手无策。
埃佐二世虽在明乔河畔击溃了康拉德三世的五千军队,顺利包围了曼图亚城,但由于他先行率军渡河的缘故,后续的大型工程器械还未运抵曼图亚城下。
精锐的伦巴第人或许能在野战中战胜人数远多于他们德意志诸侯军,但对付坚固的曼图亚城,埃佐二世却一筹莫展。
先前他曾数次派遣精锐,再以下马骑士为先锋,试图攀上曼图亚城墙,但曼图亚城墙是何等的高耸坚固,他们所携带的云梯数量又少,故而数次进攻皆无功而返。
曼图亚的典型布局是由规则的部分拼接而成的不规则整体,它是在已有城镇的基础上更新扩建而成的,其主体便是古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曼图亚城。
曼图亚城经过上千年的不断扩建,加上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加固,此城早已成为一座坚不可摧的要塞,没有数倍于守军的军队,是无法攻破曼图亚的。
何况康拉德三世公爵也不是庸碌之辈,在短时间内,他便将军心涣散的军队整合起来,并在阵线册封了上百位英勇作战的士兵为骑士,以激励军队的士气。
不过曼图亚城守军虽士气有所恢复,但对依旧处于极端不利的劣势,最终只能躲在曼图亚城中坚守,落得个束手待援。
对于意大利战场上的一再失利,拿骚宫廷当然是不能容忍的。曼图亚的特殊地位和固守其中的八千神罗官兵,促使神罗皇室和德意志诸侯们再一次向意大利派兵遣将,将军队紧急派往曼图亚城,援助康拉德三世公爵。
其中东线的布置基本不变,巴伐利亚、波西米亚和奥地利方面组成东路军,以下巴伐利亚伯爵,出身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奥托伯爵为先锋,老将波西米亚公爵布热季斯拉夫为帅,老将奥地利藩候阿尔德伯特冯巴本堡为副帅,领兵近两万人,从奥地利的维也纳城出发,沿着施泰尔马克伯国、阿奎莱亚主教国进发,沿着威尼斯湾南下曼图亚城救援。
而另一路中路军则是以施瓦本公爵巴本堡家族的奥托三世为帅,汇合萨利安皇室的法兰克尼亚军团和布赖斯高、施维茨、圣加仑等伯国军队,共一万八千余人。
这支中路军团因攻打格劳宾登受挫,加之问询卡林西亚公国惨遭失利、曼图亚城被围的消息,施瓦本公爵奥托三世立即决定放弃久攻不克的格劳宾登,转到由巴伐利亚公国控制的蒂罗尔伯国、特伦托主教国,翻阅阿尔卑斯山天险,十万火急地前往支援曼图亚城。
最后一支由萨克森公爵伯恩哈德二世率领的北路军团,因距离曼图亚城路途最远,来不及在最短时间内赶往曼图亚,故而他们依旧坚持原计划不变,准备一路南下日内瓦,准备汇聚萨伏伊公爵的军队后,先行歼灭普罗旺斯的叛乱者,再从萨伏伊公国的都灵进军伦巴第公国的侧后,威胁伦巴第人的后翼。
神罗帝国各诸侯来势汹汹,东西北三路夹击意大利诸邦,其中东路波西米亚、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军的军队最为强盛,对埃佐二世的威胁最大,这支军队数量多达两万三千人,更有强大的波西米亚和奥地利骑士。
波西米亚人常年和桀骜不驯的西里西亚和波兰作战,着实锻炼出一支精兵强将,波西米亚骑兵在整个帝国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强兵。
奥地利和巴伐利亚因为直面帝国强敌——匈牙利王国的关系,军队数量极多,且极为擅长骑兵作战。
和军容鼎盛的东路联军相比,意大利诸邦的军队则多以步兵和弩兵为主,骑兵数量稀少,甚至有的根本没有骑兵配备,即便是强盛的伦巴第公国,能够拿出一千骑兵也已经是他们竭尽全力的结果,其中骑战素养也比不上能征惯战的德意志骑士和波西米亚骑兵。
而他们的对手,光是中路军中就有超过五千名骑兵,其中重装骑兵和骑士数量就超过两千人,不是意大利诸邦所能匹敌的。
面对强势的东路军,埃佐二世决定暂避锋芒,这支东路军已经不是单单伦巴第一方可以撼动的。
但埃佐二世也不能坐以待毙,一旦东路军的波西米亚和巴伐利亚铁骑,以及中路军的施瓦本军团,这两路大军在曼图亚城汇合,意大利诸邦将彻底陷入绝境。
为了对抗神罗帝国的两面夹攻,埃佐二世必须做出决断:“阿尔卑斯山险峻陡峭、河流,我料想施瓦本公国的军团翻越山麓抵达特伦托后,定然师老兵疲,我军当北上迎击施瓦本的奥托三世,将之彻底击溃。”
“公爵大人所言甚是,施瓦本的奥托三世虽是军中宿将,但奥博托大人和阿贝尔托大人也是驰骋疆场的老将,公爵大人您更有料敌先机之能,我军岂能不胜!”博洛尼亚伯爵乌戈朗声称赞道。
“多谢称赞,博洛尼亚伯爵阁下,此战正如阁下所言,我军必将获胜,但也少不了诸位大人们的鼎立支持。”伦巴第公爵埃佐二世丝毫不谦虚,自信道。
博洛尼亚伯爵乃是伦巴第公爵埃佐二世取得明乔河畔胜利后,从博洛尼亚伯国率军赶到的第一批援军,随同而来的还有帕尔马伯爵阿朵诺伊所率的托斯卡纳北部军。
这两支援军总计有六千余人,再加上他本部伦巴第郡的万余大军,此次出征的军团和中路施瓦本军相比,并不见得处于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