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之巨宼逆袭 > 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

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

    李元利初见陈永华,是在永历十年腊月二十日巳时将过,差不多就是早上十一点的时候。

    他对陈近南颇为好奇,在金先生笔下,这可是一位雄才大略、胸襟广阔而且武艺超群的大英雄。

    一身青衣作文士打扮的陈永华其实心中更为忐忑,对他来说,大兴军元帅汉王殿下李来亨才是传说中的大人物。

    有人说李来亨身高丈二,力大无穷,武艺盖世,乱军之中斩杀敌将如探囊取物。

    也有人说他是仙人弟子,法力高深莫测,可撒豆成兵,可驱使雷神行天雷之术,自兴山举“大兴军”旗帜以来,未尝一败。

    但也有人说他本是流宼出身,杀人盈野,生食人心,其名在西南一带,可止小儿夜哭!不过这种说法别说陈永华,就连普通百姓都不相信,这根本就是鞑子传出来的谣言。

    福建沿海,来往闽粤的客商众多,李来亨的大兴军到底怎么样,许多人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李来亨真是个杀人魔王,那些广东客商又怎么会交口称誉?

    “复甫!咱们坐下慢慢说。”李元利打量着眼前这位躬身向自己行礼的青年文士,心中起了疑惑。

    陈永华虽然说不上是细皮嫩肉,但一身的书卷气却难以掩藏,这分明就是一位纯粹的读书人,哪是什么武艺超群的大英雄?

    “学生多谢殿下赐座!”陈永华小心地在下首坐了,又转过脸来看向李元利。

    “复甫可识得武艺?”李元利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人不可貌相,万一人家是练了什么内功心法呢?

    “殿下,学生自幼随父研习经史子集,诵读圣贤文章,这武艺却是半分也不会的!”

    果然如此,这世上哪来这么多武林高手?李元利哑然一笑,又道:“听闻复甫有经世之才,堪比管乐!因此今日本王才贸然相邀,还请复甫休怪。”

    “不敢!不敢……”陈永华拱手客套了一句,却又没有了下文。看来这小子并不像书中的陈近南那般口才了得,相反很是不善言谈。

    李元利却比较喜欢他这一点,口若悬河、舌灿莲花之辈,不是他需要的,他需要的是能干实事的实干家。

    “复甫家中还有何人?”看得出陈永华还有些紧张,李元利便和他拉拉家常。

    “家中只有学生和母亲大人。”陈永华又拱了拱手,不过这次不是对李元利,而是向着西面家中方向,以示对母亲的尊敬。

    “令尊慷慨就义,当为我辈楷模!待本王平定天下以后,当为其树碑立传!”

    明清交替之际,礼崩乐坏,许多文官武将道德沦丧、不讲廉耻,毫无节操的无耻小人多如牛毛,平日里满口华夷之辨,鞑子来时却连忙跪地请降。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许多忠臣义士!崇祯帝崩于万岁山,太监王承恩从死,京中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殉节者数十人,至于各地抗清而死或殉节者更是多不胜数。

    南京失守时甚至有一名乞丐自杀殉国并留《绝命诗》一首: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出在卑田院(收容乞丐难民的地方),乞丐羞存命一条。

    后世乾隆朝从维护正统观出发,决定对明清之际殉国之人给予谥号、立庙祭祀,有名有姓之人就有一千五百多人,无名无姓的小官、文人、百姓更是多达两千多人。

    而对“我大清”立下赫赫功勋的洪承畴、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祖大寿、冯铨等降臣降将却被打入《贰臣传》,并明令“据实直书……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李元利也是早就有个想法,那就是令人编纂《汉贼传》和《忠烈传》,重立纲常。

    陈永华的父亲陈鼎于清兵攻破同安时自缢殉节,自然可以编入《忠烈传》,但陈永华听在耳中,却是感激涕零,他翻身跪地叩首道:“学生谢殿下!先父若在天有灵,亦当含笑九泉!”

    “此乃令尊应得之誉!”李元利跨前两步弯腰扶起陈永华,“复甫节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东虏入寇,国之将亡。令尊虽逝,其名可彰!”

    见陈永华平复了心情,李元利才又说道:“东虏未灭,我等不可只沉浸于哀伤之中,当今之急务,便是驱除鞑虏。复甫以为我大兴军接下来应当如何做才好?”

    该如何做他自己心里自然有底,这就是考考陈永华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殿下……大兴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鞑子退避三舍,此正是乘胜追击之时!驱除鞑虏收拾山河已是指日可待,况且大兴军中人才济济,学生确无良策献上。”

    “那地方上又应当如何治理?”

    “无非是教化百姓、与民休养!前两日学生回龙溪家中,听闻龙溪、海澄两县官吏都已就任,而且已经张贴出来各种告示,百姓拍手称快,学生认为大兴军已经做得够好!”

    “……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各路海贼!”陈永华顿了一顿,“以前国姓……在的时候,海寇不敢到闽粤沿海劫掠,但现在……”

    此话一出,陈永华便有一丝不安,大兴军称郑森为海贼,如今已被撵得远窜倭国,而自己不小心之下却仍然称呼他为国姓,这可是大大的不妥。

    他停下来悄悄看了李元利一眼,却见汉王殿下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称呼问题。

    “我大兴军能够将郑森打得落荒而逃,难道这还不足以震慑那些海贼?”

    “他们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来劫掠,这些海贼在沿海各地都有眼线,稍有疏忽就会趁虚而入,一旦得手即远遁到东海、南海各处岛屿之上。”

    “如此说来,倒还真是个隐患!”

    不光是海盗,走私也是个大问题。海关缉私队的人员如果异地任用,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处下手,但若是用本地人,极大的可能就是和那些走私商人勾结起来“大家发财”。

    因此李元利早就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治根”,只要切断这些海上走私商人的货源,看他们还走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