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混在北宋当皇帝 > 第219章 掳掠河套(二)

第219章 掳掠河套(二)

    金军步卒大多是以前的辽国降兵,他们平时被金国当作炮灰来使用,如果是打硬仗的话,以他们的士气与战斗意志,很难取得什么好的战果。然而,打顺风战,或者轻而易举就击溃敌军,轻松攻破城池,他们的凶性会立刻被激发到极致,战斗力直追真正的百战精锐。“杀啊!”金军步卒看到西夏士兵在溃退,他们顷刻间喊杀声冲霄,好似一个个都变得悍不畏死,追杀西夏士兵的速度,几乎能与战马比拼一下。城门被突破,城墙被攻占,十三万五千金蒙联军一起杀进兀刺海城内,残余的不到一万西夏士兵,根本没有抵抗的力量,被一面倒的杀戮。金蒙联军此次主要目的是掳掠,不仅是粮食财物,年轻女人和青壮男子都是稀缺,草原最是缺做为奴隶的人口了,一万西夏士兵被杀六千多,被俘虏三千多。同时,兀刺海城如同被蝗虫国境。不同于金国吞了辽国,还曾从大宋河北与京畿一带掳掠到无数财物,眼界比较高,只对粮食与真正值钱的东西感兴趣。草原苦寒贫瘠,之前二百多年,蒙古诸部都只在漠南漠北草原发展繁衍,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掳掠一座重镇。他们恨不得把看到的每一寸布,每一颗铁钉,都扒下来,撬出来扳回草原上去。街边店铺的广告旗,尸体上的衣物,全都被搜刮得干干净净。这种完全没见过世面,饿死鬼投胎一样的举动,兀术看了都忍不住脸上抽搐。十三万五千人洗劫一座城池,仅仅三个时辰,就把这兀刺海城洗劫一空。当然,过程中免不了发生一些冲突,毕竟蒙古诸部本就一盘散沙,相互敌视,一些部落甚至是世仇,在掳掠的时候撞上,为了抢东西,直接和对方杀起来都是正常的。兀术政治眼光极高,早就预料到了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将一万五千金军骑兵分成了十队,在城内制止蒙古诸部骑兵之间的冲突,敢有不听号令者,金军骑兵便直接冲过去砍杀。颇为讽刺,金蒙联军拿下兀刺海城死伤都不到两千,可在掳掠过程爆发的冲突中,却直接死伤了四千多人,如果没有兀术派金军骑兵到处制止,恐怕十万蒙古诸部骑兵,最后得有超过两万要死伤在冲突之中。将所有冲突制止下来后,兀术又立刻将蒙古诸部骑兵将领召集了过来,对他们大发雷霆,严惩了最过分的数人,同时借此机会,一连制定了多条严令,言明下一次谁若再犯,定斩不赦。其实蒙古诸部骑兵在相互冲突中死伤四千还是两万,兀术心里并没有多么在意,兀术只是在借这个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在蒙古诸部之间的权威,让蒙古诸部今后更加服从他的命令,有什么冲突,都找他兀术来决断,以他兀术的命令为准则。兀术的目的自然是达到了,本来蒙古诸部能联合在一起出兵,就是靠兀术整合的结果,诸部都不服其他人,只服兀术。为了避免再次冲突,兀术下令掳掠到的所有物资全部集中分配,一半按照部落大小,出兵规模来分配,一半按照战功来分配。如此分配方式,可谓将‘平衡’二字用到了极致,再一次彰显兀术的政治手段。既然已经攻破兀刺海城,将兀刺海城掳掠一空,那么接下来自然便该席卷整个河套平原了。兀术将还剩下十三万人的金蒙联军分成九路,其中金军步卒分出五千人单独为一路,留守兀刺海城,同时负责掳掠兀刺海城周边十五里,另外八路有三路为步骑混编,直扑兀刺海城之外的其他三个城堡,其他五路则全部都是骑兵,从各个方向横扫,掳掠整个河套。河套平原虽然水草丰美,一部分还能直接种植粮食,是西夏第三富庶的区域,但全部人口不过二十余万,方圆不过百里,却面对足足十三万金蒙联军的掳掠。明显狼多肉少,每一路金蒙联军所过,都形同蝗虫过境。从牛羊到人口,到一小寸布块,都被搜刮一空。兴庆府那边。先是金蒙联军兵临兀刺海城下的消息传来,夏崇宗李乾顺大惊失色,立刻调遣六万西夏大军前往救援。然而,八万西夏大军才刚刚集结完毕,还没有出发,就又传来兀刺海城已经被金蒙联军攻破的消息。“兀刺海城乃我西夏重镇,怎么不到一天就被攻破了?野利荣蒲他在做什么,他是废物吗!”夏崇宗李乾顺怒骂不已。野利荣蒲便是西夏兀刺海城的守将,在夏崇宗李乾顺的印象里,兀刺海城在册西夏士兵可是足足有四万人,就算现在是牧草与粮食收割的季节,兀刺海城内总还留有一部分人吧?不要求你守十天半个月,五天八天你也该守下来吧!“传旨,将野利荣蒲满门抄斩,以儆效尤!”夏崇宗李乾顺没有任何犹豫,当年李元昊创建的西夏军事制度,中层以上将领一家老小都得住在兴庆府,这是保证西夏将领不叛变,不畏战的基础,野利荣蒲打出如此败仗,这样的处罚是必然的,能震慑其他西夏将领拼死作战。没了兀刺海城,六万西夏军恐怕不是十三万金蒙联军的对手,夏崇宗李乾顺只能又浪费两天时间,多调派了两万大军,总计八万大军,由晋王察哥统帅北上。这八万西夏军,其中两万三千是骑兵,五万七千是步卒,而骑兵之中,又有一千五百‘铁鹞子’。所谓的‘铁鹞子’便是西夏的重骑兵,和金国的铁浮屠差不多,整个西夏也只有三千铁鹞子,一次性就派出一千五百,已经是夏崇宗李乾顺在下血本了。当八万西夏军北上的消息传到河套平原,兀术没有半点与之交战的意思,下令各路金蒙联军,带上掳掠到的东西直接穿过阴山北撤,就此离开了西夏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