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超自然事件调查笔记 > 第二十六章 600万

第二十六章 600万

    超自然事件调查笔记第一卷山神第二十六章600万模拟小行星撞击地球之时,全球每一块区域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受到影响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模拟一次,所需要的算力便高到平常人无法想象的程度。

    但现在,按照陆铭所提的要求,这样的模拟,需要进行足足两千多万次。就算以小行星预警中心的超算的算力,也需要足足两天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两天时间之中,一切科研任务都将暂停。但幸好,并不会影响到预警中心这里的日常观测工作。

    因为只是观测的话,并不需要用到超算。

    面对陆铭的要求,王姓主管神色严肃的答应一声,立刻开始了操作。

    他将陆铭的要求转化为了细致严密的计算机语言,然后输入到了模拟程序之中。在可视化屏幕之上,陆铭看到了第一次模拟的详细过程。

    当然,对于超算来说,这第一次模拟,仅仅只耗时几毫秒而已。为了更加直观的让操作人员感受到模拟结果,才会耗费长达半个小时的时间,将其用画面呈现出来。

    于是,陆铭便看到一颗庞大的小行星,以较为倾斜的轨道,迅勐向着地球太平洋冲了过去。

    这颗小行星的最长处高达20余公里,宽度和厚度分别有10公里和7公里左右。它整体呈现出暗黑色泽,主要构成为铁、硅、碳、氧等。

    它就这样撞击到了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在这一刻,它的表面变成了红色,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它的表面温度,在这一瞬间之中攀升到了数千摄氏度。

    这一过程仅仅只持续了几秒钟时间。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而地球大气层又太薄。

    仅仅数秒钟而已,它便穿越了地球大气层。而在这一刻,爆裂的飓风因为这勐烈的撞击已经形成。在极高的压力之下,狂风以每秒钟数千米的速度向周围扩散。

    就算最勐烈的台风,其风速也不过每秒钟几百米而已。此刻,这狂风的威力超越台风何止十倍。

    就算是铁人,在这区域之中也要被吹成碎片。

    单单这狂风,就已经足以对地表造成极大的破坏。但在这整个撞击过程之中,这仅仅只是开胃小菜,完全不值一提。

    之后,这颗小行星的最前端,接触到了太平洋之上,一块五公里乘以五公里,总面积二十五平方公里,编号为110265的区域之中。

    这里是撞击的中心点。在中心点之外,因为这颗小行星太过庞大的缘故,它还覆盖了周边数个其余区块。

    撞击点中心的水直接被汽化,小行星的一些残骸,甚至因为这勐烈的撞击又被直接甩回到了太空。高达千米的巨浪生成,横扫全球,狂暴的地震波同样以此为起点,蔓延到了整颗星球之上。

    地质薄弱点处,板块断裂,前所未有的勐烈地震摧毁了地表的一切。火山开始喷发,狂风开始绕着整颗地球横扫一切。山峰被吹倒,树木被连根拔起,高楼如同玩具一般轻易倒下,因为有充足凝结核的缘故,雷雨闪电开始在地球许多地方出现。

    此刻地球已经遭受到了足够勐烈的蹂躏。但这仍旧只是开始。

    各种剧烈的地质灾害将维持数年之久,要完全平息下来,没有数百年时间恐怕不行。狂风暴雨也将成为常态,气候恶化到完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步。

    但这仍旧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事情是,太多的尘埃与火山灰因为此次撞击而被释放到了天空之中。它们是如此的浓密,以至于遮挡了大部分阳光。地球因此而变得寒冷,便连终年炎热的赤道,也将冰封万里。

    整个生态圈完全崩溃,99.99%以上的物种灭绝。除微生物之外的大型生物,其野外灭绝率甚至可能高达100%。

    唯有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人类,才可能在少数基地之中苟延残喘。但面对连绵不绝的自然灾害,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人也将在接下来数年时间之中全部死去。

    屏幕左上方,那个数字终于变成了零。

    王主管低声道:“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嗯,现在是撞击之后第四年零56天,最后一名人类死去。人类灭绝了。”

    这便是小行星撞击的威力。

    几人各自神色凝重。

    陆铭知道,如果没有提前准备,没有提前知晓受到波及最小的地点,并在那里囤积足够的物资,建造合适的庇护所,安置足够的合适的人员,那么,现实情况之中,人类文明的结局,不会比这模拟之中更好。

    ——极大概率,末日组织现在就正在这样做。

    “唔,第一次模拟的结果出来了。”

    这一刻,屏幕之上的地球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它们连成一片,完全看不清楚。王主管将其放大,陆铭才看清楚那些数字是多少。

    撞击点核心处的数字是1000。核心点周边,则是999、998、997等。它们密密麻麻的连成一片,将整个核心完全包裹,占据了足足数百个区块。

    很显然,相比起撞击点核心处,这些地方所受到的影响小了那么一丁点。但这不具备实际意义。

    一直到距离撞击点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地方,陆铭才看到一个990以下的数字。900以下的数字,则在距离四百多公里的地方才找到。

    “此次模拟,评分最低的地方,在这里。”

    王主管拨动地球影像,在距离撞击点一万多公里之外的一处荒漠处,将一个区块调了出来。

    “评分34。”

    “放大。”

    “好。”

    那个区块被放大开来,展现出了相当真实的影像。于是陆铭便看到画面在剧烈的抖动,良久才平息下来。

    “震级为里氏6.2级。不算高。”

    这样等级的地震,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之下,如果出现在人烟稠密的城市之中,足以造成上万人伤亡。但如果对于某些特制建筑来说,则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但这一次地震,仅仅只是开始。

    不久,陆铭便看到了漫天而起的狂风。狂风裹挟着黄沙,遮天蔽日,什么都看不到。

    黄沙之后,暴雨出现。这干旱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地方,竟然也有了洪水。

    暴雨让黄沙减少了一些,天地之间略微恢复了一点清明。但狂风仍旧不停。同时,天空被尘埃所覆盖,温度直线降低,甚至降到了零下七八十摄氏度。

    狂风、低温之外,还伴随着连绵不绝的余震。

    这里已经完全无法支撑人类的生存。

    并不是说人如果在这样的地方,会被冻死、饿死、渴死之类,而是,只要人无防护的出现在这样的地方,单单是空气,就足以将人呛死。

    陆铭神色有些暗然。

    这样环境恶劣的地方,竟然还是在遭受小行星撞击之后,地球之上相对于人类来说,环境最好的地方。

    其余地方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可想而知。

    但,这次模拟,也验证了陆铭之前的那个猜想。

    在这受到波及最小的地方,在其地下建造一个具备足够抗震等级的基地,只要储备足够的物资,确实可以支撑人类在这里生存下去。

    人类现有的技术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毫无疑问。

    因为小行星撞击而释放到太空之中的烟尘和尘埃,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散。大气元素结构也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优化。阳光终究会重新撒到这一片大地之上,温度会缓慢提升,寒冰会渐渐融化。

    这一切,可能仅仅只需要数年时间而已。

    只要在这地下基地之中撑过这几年时间,外部环境便足以支撑人类无防护生存。某些条件较好的地方,甚至可以进行种植。

    这样一来,人类文明将缓缓复苏。只要有科学的规划,重新繁衍足够的人口,重新占据这颗地球,恢复全盛时期的状态,并不是不可能。

    但,如何扛过这一段环境恶劣期是最大的难题。

    而,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当撞击真的到来时,究竟地球上的哪一块区域,才是受到波及最小的地方,才具备让这个地下基地保存下来的最大概率。

    第一次模拟已经结束。第二次模拟的过程随之开始展示。

    这一次,这颗小行星撞在了某个山区。然后陆铭发现,相对于这样勐烈的一次撞击来说,其对地球造成的整体影响,无论它撞击的地方是海洋,还是山脉,又或者平原,其实都没有太大差别。

    结局总会是全球冰封,地震与火山频发,人类只残存下少数人口,最终在恶劣的环境之中,苟延残喘数年之后最终灭亡。

    没有一次例外。

    而在这不断的模拟之中,一个又一个总是评分极高的区块浮现了出来。

    不管那颗小行星最终撞击到哪里,它们受到的影响总是极大。

    此刻,时间才刚刚过去不到一个小时而已,模拟便已经进行了足足三十多万次。两天时间之后,高达两千多万次的模拟,全部完成。

    高达5.1亿个区块,在这两千多万次模拟之中所生成的所有数据,全部被输入到了统计程序之中。然后,平均得分在60以上的,全部被直接排除。

    行动二队在这两天之中之中并没有闲着。在模拟进行之时,几人联系了一些建筑专家,以及气象、地质专家等,进行了另一项评估。

    评估内容是,以人类文明的力量,在地下所建造的基地,最高可以承受多么严重的自然灾害。评估出结果后,再与小行星预警中心这里的评分模式结合,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所建造的地下建筑,在评分不超过50的各类型自然灾害之中,有较大概率生存下来。

    于是,末日组织的那个地下基地——几乎可以肯定那基地是建在地下的。因为如果是建造在地面的话,早就被人类发现了。并且,面对撞击之后的狂风骤雨,地面建筑根本不可能幸存。唯有建在地下才有可能保留下来。

    他们的地下基地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评分,被行动二队几人经过商讨之后,定在了60。

    虽然末日组织如此迫切的需要人类的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点证明他们的科技程度可能并不是很高,但难免他们也会有一些人类未曾掌握的能力,故此,行动二队几人将他们的地下基地的抵御等级提高了一些,便定在了60。

    在两千多万次模拟之中,平均得分高于60的地方,很显然意味着该区域存在一些诸如地质不稳定、气候不稳定、易受周边区域影响、容易被洪水淹没之类的硬伤隐患。这类地方,不管那颗小行星撞击在哪里,都不适合作为地下基地的建造场所。

    高达5.1亿个区块,在完成这一次排除之后,数量爆降,仅仅只剩下了不足2000万个,相对应的,便是大约20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虽然这个模拟较为粗糙,统计方法和筛选条件也较为粗糙,并未排除众多概率较低的可能性,但此刻仍旧可以认为,末日组织的老巢,被他们自称为方舟的那个地下基地,较大概率便在这2000万平方公里范围之内。

    但这面积仍旧太大了。它们零零散散的分散在整颗地球上,想要对这些地方展开完全搜索,不具备可行性。

    陆铭沉吟片刻,说道:“我认为,可以将海洋、湖泊、河道等地方排除。”

    做出这个排除的依据,仍旧是“末日组织既然需要人类的高级知识分子,那么他们自身的科技实力就算比人类强,也强的有限”。

    既然强出有限,那么,将基地造在海底、湖底之类的地方的可能性,就可以排除掉。

    张定山说道:“我同意。”

    何薇与吕卿良两人也各自表态同意。

    于是,又有高达七成的区块被排除。

    此刻还有600万个区块剩下,对应6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

    陆铭操作了一下,将这600万个区块在地球图像上标注了出来。于是,几人便看到,这600万个区块就像是沙子一样,零零碎碎的散落在地球之上。

    小的,仅有几个几十个区块连在一起。大的,最多也就三千来个区块连在一起。如此零零碎碎,总计分成了七万多处,遍布七大洲。

    从5.1亿平方公里的地球总面积,缩小到此刻的600万平方公里,目标总计缩小了85倍。

    可是……

    还是太大了,不具备完全搜索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