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一百零六节 乾隆让位事件

第一百零六节 乾隆让位事件

    消息是从福州城内传来的,魏连理死活不肯待在福州,被周琅强逼后,也不过是潜伏在了福州郊外,但一直跟城内保持联络,收集各种情报,所以当传来魁伦自杀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将消息送到了船上。

    “城里现在什么局势?”

    周琅被这个消息震撼的也不轻,这是意料之外的变数,不管是作为商人,还是统帅,其实都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

    魏连理面带喜色:“城里人心惶惶,大帅取福州如探囊取物一般!”

    谁说要取福州了。

    话都说道嘴边了,周琅却咽了回去。

    因为闽浙总督之死这个极端的变数,让他的所有计划都改变了。

    周琅是一个复杂的人,作为商人他本能的讨厌这种不确定性,谁不想做翻开账本成本和收益就一目了然的生意。可这种一目了然的生意,其实往往利润很稀薄,除非是垄断生意,否则都深陷激烈的市场红海中挣扎求生。

    所以理性上,周琅是能够接受那些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还没有成熟,还没有规矩,充满了空间,也充满了机会,这也是风险投资者开拓的领域。

    以前做商业的时候,周琅也热衷在各种不确定性行业中开拓,他极为大胆,甚至有时候显得冒进,可实际上,套用一句科学家的口头语,他常常是大胆的设想,然后极为谨慎的规划,并且严格按照细致的计划来实施方案,目的就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行业中,尽可能的降低那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所以哪怕轻易的拿下了漳州和泉州,周琅依然打算按照之前的计划,将这两座城交换魁伦,换取自己计划中的目标,也就是继续进行贸易。

    但魁伦死了,这个不确定性太大了,大到周琅那些细致的计划,已经完全无法应对,也就是说,他通过军事威胁,逼迫闽浙当局默许他进行贸易的计划,已经在事实上破产了。

    那么打福州就成了一个可行的选项。

    之前为什么没有打福州的计划,甚至还计划要交换漳泉二州,最大的原因,就是还没做好跟满清王朝决战的准备,如果强行占着漳泉二州,势必无法跟当地官府和解,攻打福州的原因是一样的,而且更严重,因为袭击了漳泉二州,只要魁伦或者长麟这样的总督出面,周琅退走的话,其实还是可以遮掩过去的,他们上书说海寇袭击,然后收复失地也就完了,没准还能算成功劳。

    可攻占了福州,一切都遮不过去了。福州不但是福建的省府,驻防八旗的驻地,而且是闽浙总督的驻地,是闽浙两省权力中心,福州一旦失陷,必然惊动乾隆,到时候查下来,谁都遮不住。周琅也会马上成为满清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恐怕一下子就取代陈周全而成为满清的心腹大患了。

    到时候周琅就会代替陈周全成为满清的第一打击对象,这是他一直极力避免的状态,可现在嘛,周琅不由苦笑,逼死了一个总督,打不打福州,他都会震动满清朝廷,他都会成为满清的心腹大患。

    周琅毫不怀疑,用不了多久,他的名字,就会放在乾隆书桌上,而且名列前排。

    周琅想到的乾隆此时其实很忙碌,他还不知道福建的情况,但眼下不管是乾隆,还是朝中大臣权贵,他们都被一件事吸引着,这件事对他们来说,重要性远超福建的匪患。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的10月15日),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正大光明匾后的密诏),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十五皇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颙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期不负重托。

    皇帝宣布了这个消息后,在场的大臣也好,权贵也罢,其实没人吃惊,因为今年正月初二的时候,乾隆就已经公开表示过,当时说给颙琰钱没用,就是明确表态要把江山给颙琰。

    这时候拿出尘封的密诏,不过是将这件事公开而已,公不公开都是一个结果,所以大家尽管心情复杂,却没有多少意外。

    乾隆似乎对众臣的反应不太满意,于是他接着就抛出了一个震撼的决定:

    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

    这个消息才真正的震撼人心,因为公开颙琰是皇太子是一回事,宣布让位是另一件事,乾隆竟然直接表示明年自己就会退位,由颙琰登基,年号都给起了,叫做嘉庆。

    乾隆已经当政六十年,这六十年时间,比满朝上下大多数人的年纪都大,这么漫长的时间,足以让人心产生某种习惯,这些从出生起就是乾隆年间,到两鬓斑白后,依然是乾隆年间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明确的消息后,确实很不适应,甚至感到不太真实,真的要改朝换代了吗?

    相比于大臣和权贵的震惊、发懵,颙琰此时却诚惶诚恐,他似乎已经诚惶诚恐惯了,现在明确让他明年继任了,他依然诚惶诚恐。

    颙琰不得不诚惶诚恐,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当政了六十年的皇帝,六十年稳定的执政,足以让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君主,也能把朝堂打造的铁桶一块,颙琰很清楚,在自己确实坐上皇位,甚至在乾隆死之前,他都不可能有威望取代乾隆统治群臣,现在乾隆说要让位,他一句话也可以收回。

    所以颙琰拼命磕头,拼命拒绝,表示自己可以接受皇太子之位,愿意以储君的身份继续留在乾隆身边学习,他说他还年轻,尚需要历练。乾隆坚持让位,颙琰则坚持推辞,最后还表示至少也得等皇帝“寿登期颐”的时候,也就是活到一百岁的时候,自己才有能力接任。

    颙琰请辞,其他大臣也反应过来,马上跟这苦劝。接着就发展成为全国各地的大员上书表态,蒙古王公、满洲王公也上折恳请,一时声势浩大。

    见天下督抚、满蒙王公都在挽留自己,乾隆顺势抚慰大家,说自己退位后也不是不管事了,退位后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至于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进行“训谕”。

    乾隆退位一事闹得纷纷扬扬,一时间竟然连福建发生的省城失陷的事情都遮掩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