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八十六节 三分台湾

第八十六节 三分台湾

    秋季到了,雨季也到了,到处都是潮湿的感觉,可人的心情并没有变差,因为相比下雨,亚热带夏天的高温更要命。

    王辅茞已经在最靠近汉人聚居地和熟番社附近找到了几个茶园选址,周琅挑选了下淡水溪上游地区,凤山县东北部地区的山区,这里靠近溪流,什么都方便,运输也方便,支援也方便。

    因为茶叶种植必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所以只能选择山区,凤山县的丘陵地带则不行,不然也不至于选择远离行政中心的山区。但种苗苗圃就放在了打鼓港的柴山一带,十万颗种子都已经播种下去,有老茶农负责照料,招募了许多民夫帮忙。

    入秋之后,凤山县的流民变得多了起来,王辅茞对此忧心忡忡,农业社会最惧怕百姓迁移,人一旦流动起来,就变得难以管理,所以历朝都对防止流民十分重视,户籍政策就是这么来的。

    但现在根本无法阻止流民,因为这些流民不是凤山县的百姓,而是从北方迁徙来的。

    在朱濆占领了澎湖之后,稳定后方的陈周全终于向清军发起了反击,过去一直拉锯的嘉义县,也因为陈光辉的北伐,被陈周全击破,陈周全将战线推进到了嘉义县,并迅速占据了上风。

    清军因为澎湖的丢失,各种物资援助断绝不说,士气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陈周全的猛攻之下,嘉义县很快丢失。

    嘉义县的地主阶层几乎都站在官府一边,陈周全又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人,天地会的人员构成,让他们对地主有天然的痛恨,结果嘉义县的地主阶层就受到了打击报复,曾经组织团练镇压过天地会的自不用说,就算一直没有跟天地会接触过的地主,此时也受到了牵连。

    天地会对有钱人的打击,引起了巨大的恐慌。嘉义县城失守之后,有钱人纷纷往台湾府城逃。现在他们开始往凤山县逃了,只能说明一个原因,陈周全軍队开始进入台湾县了。

    台湾县、府位于一城,基本位置就是后世的台南地区,此时是整个台湾的政治中心,境内的安平港是此时台湾第一大港口。

    但安平港也因为澎湖的丢失,几乎陷入被封锁状态,朱濆的舰队多次驶入安平附近,虽说没有攻击,可已经引起了府城的恐慌。

    从海陆逃跑是不可能的,可这段时间从凤山县传播开的消息称,占领凤山县的天地会南路军对当地百姓十分友善,不但免征赋税,还整肃吏治,休整道路,让读书人最在乎的,是他们听说凤山县的天地会县令王辅茞竟然重修了文庙。

    这一系列动作,其实未必能起到多么大的作用,至少那些积弊除了进行改革是不可能用传统的方式解决的,但这是一个象征,让大家看到对方在做事。雍正整肃吏治的动作那么大,也无法根绝贪腐,王辅茞又能做到多好,修了孔子庙,读书人还是读书人,不读书的人还是不读书的人,起不了现实意义,但大家就是认同。这些动作,其实也就是新势力给老百姓的投名状,告诉老百姓他们不是流寇,他们打算继续用传统方式统治。

    比如满清进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被李自成废除的官员身份,并且派軍队去保护明朝皇陵;而李自成进北京后,是把一帮权贵和大官都抓起来,逼他们缴纳军饷。任何读书人在看到这两种情况之后,都知道该怎么选。

    所以在府城变得危险的情况下,逃到府城的地主、富商们慢慢开始南下,当他们发现凤山县情况确实如传闻所说的那样,于是呼朋唤友,马上就形成了南迁的洪流。如果光是地主富商这些人的话,那还无所谓,因为这些有钱人的数量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掌握着寻常百姓所不掌握的知识。但连普通老百姓也加入了这股洪流,就让人感到头痛了。

    大量一贫如洗的佃户贫农,被战争波及之后,往难逃亡,他们没有任何积蓄,光是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这件事成了目前凤山县最大的危机,怎么办?

    挡住流民迁徙是一个办法,由于凤山县以北一直在清军控制之下,周琅虽然没有向清军发起攻击,但重要的关卡也都控制在手里,派軍队驻守,防止清军南下。让軍队挡住流民,不让他们南迁是一个办法。

    可流民数量巨大,台湾府和嘉义县人口本就比凤山县多,整个台湾岛两百万人口中,近一半就在府城附近,哪怕迁徙的只是少部分人,那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失去了原来的社会组织和关系,有没有生计来源的情况下,人是会铤而走险的。挡住他们,犹如挡住洪流,爆发冲突就是必然的了。

    而且这些人都是因为无法生存下去,尤其是那些地主夹在清军和天地会之间,已经是走投无路了,王辅茞认为挡住那些读书人,等于挡住了天下人心。但你又不可能只让读书人进来,而阻挡普通百姓。

    王辅茞的建议是,把壮丁编入軍队安置,这也是历朝历代发展势力的捷径。他举出了无数的例子来说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的例子,宋朝皇帝每当发生灾荒,出现流民之后,都将流民一家安置进入軍队,导致宋朝軍队数量是当时的世界第一。

    可周琅就是担心这个,宋朝軍队很多,可打不赢敌人啊。同样的财政,养一万兵,那就是精锐之师,养十万兵,那能勉强可用,可养一百万兵,只能让士兵不饿死,这些士兵跟农民相比,又能强到哪里去呢。

    所以周琅真的不敢把这些人都塞进自己的軍队。

    但还是只能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毕竟也只有中国历史上才有大面积的流民迁徙,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这么大规模。王辅茞认为,不需要给他们提供军饷,只需要让大家有饭吃,组织他们自食其力,也就是屯田。

    台湾倒是也有荒田和未开垦的土地,客家人在广东大多住在山上,被成为山民,到了台湾,他们都聚居在平原上,把生番赶上了山。所以人口的压力是会把人往山上逼的,这对周琅支持的开山种茶是有利的。

    可现在茶树、茶种都缺,所以也只能让大量无事可做的流民,去山上先做预备工作。

    诸如砍树,铲草,翻地,先把地弄出来,然后等茶种。

    另外周琅开始想尽办法获得茶苗,种子已经来不及了,就要现成的苗木。通过魏连理在广东搜求,也花重金向朱濆求购。

    等秋季结束的时候,总计流入凤山县的流民高达十三万,他们开辟出了五万亩茶园,可因为茶苗的稀缺,每亩往往只能种植三十株茶树,相比武夷山的成熟茶田,一亩三百株都是稀疏的,密植可以达到一亩一千多株。

    但一次性引种了一百五十万株茶树,也算是让种茶这项事业大大提速。但效果如何,就只能看那些茶树的长势了,不过估计不会乐观,几个经验丰富的茶农认为,能活一半,就该去庙里还愿。

    在朱濆的帮助下,从福健高薪雇佣了三千多个茶农,正是有这些茶农的协助,最后这些茶园才像些样子。

    秋天过后,流民终于停止了。

    因为台湾府的决战分出了胜负,天地会击败了清军,台湾府落入了陈周全的手中。

    至此,从台湾北部的淡水厅、噶玛兰地区,到南方的凤山县地界,都已经是陈周全的势力范围,毫无疑问,他此时已经是满清最大的心腹大患,是数起大旗要跟满清争天夺国的大明天运皇帝。

    周琅不在乎陈周全占据了多少地盘,拥有多么强大的实力,他只关心陈周全先一步的举动。显然他不可能窝在台湾府,现在台湾三分,陈周全占据中北部绝大多数地方,周琅偏居凤山县一隅,海上则是朱濆控制了澎湖。

    在这种情况下,周琅很担心陈周全会南下攻打自己,毕竟一山不容二虎,陈周全恐怕不愿意接受台湾岛上有两个分裂势力,哪怕周琅是他的妹夫也不行。

    但很长一段时间,陈周全并没有采取行动,毕竟他需要时间消化胜利果实。嘉义县、台湾府和彰化县都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物阜民丰,现在都在他手里控制着,但还不稳定。打下台湾府后,已经有大量读书人开始投靠陈周全了,天地会组织里也不缺读书识字之人,大量中小商人都跟天地会有关系,这些人现在都削尖了脑袋,想在陈周全麾下谋一个职位。

    朱濆在海上也很安静,就在陈周全猛攻台湾府的那些天,他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满清调集了福健、浙江和广东一带的水师围攻澎湖,最危险的时候,周琅的舰队也全部都在澎湖支援朱濆,否则他现在已经被清军剿灭了。

    而陈周全胜利之后,朱濆的危机不但解除了,清军见到救援台湾无望,久攻无果之后,就撤退了。台湾府城被攻破的时候,朱濆也趁机捞到了不少好处,大量府城里的豪商富贾,甚至文武官员后来乘船往海上跑,结果都成了朱濆的猎物,他不但抢夺了大量的财物,甚至招降了一千多清军水师官兵。

    不过获得好处最多的,依然是周琅控制下的凤山县,最后不但多了十五万人口,让凤山县人口达到了五十万之多;最关键的是,那些逃难而来的富人之中,拥有大量的读书人,一下子就解决了周琅麾下知识水平严重地下的困局。

    现在台湾三分,各显神通,都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经营地盘,这个格局能保持多久,谁都不知道,但大家都知道,矛盾是迟早要爆发的,早晚而已。

    果然年前,陈周全派遣陈光辉来凤山县,诏周琅前往台湾府祭拜郑成功。

    大家都认为决裂就在眼前,因为周琅去了,很可能被对方控制起来,如果不去,陈周全则有了讨伐周琅的理由,毕竟现在周琅名义上属于陈周全麾下,却敢不服从陈周全的命令,这形同造反,自然是要镇压的。

    王辅茞给周琅出了很多计策,什么装疯卖傻计,装病拖延计等等,总之就是不能去,还最好不要跟陈周全撕破脸。

    那里用这么麻烦。

    周琅直接告诉告诉陈光辉,他不会去跟陈周全见面的。

    阴谋诡计就不要耍了,如果陈周全来打凤山县,除非十天之内把凤山打下来,只要给凤山县留下一座港口,周琅就会带着手下的舰队去投靠满清,把满清的軍队接到台湾来。

    陈光辉连说误会,就说皇帝(陈周全)只是想拜祭一下延平王(郑成功),仅此而已。

    显然把周琅逼到满清哪一方,是陈周全无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