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盛唐余烬 > 第二百五十八章 刺杀(七)

第二百五十八章 刺杀(七)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这首诗的作者,是被称为明君的李世民,写诗的时候,他刚刚完成了一举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将洛阳和山东诸地收入囊中的装举,由洛阳回师,经过潼关时,即兴而书。

    诗名就叫《入潼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安和洛阳被称为东西二京,初唐一直到开元之前,关中平原粮食产量,还不足以支撑起在长安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有时候就连帝王也不得不出关去到洛阳去暂住,因为缺粮。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前隋时就出现了,为此,那位有名的败家子二代皇帝杨广,想到了一个惠及后世,却害在当代的举动,修一条大运河。

    隋运河,大致上是从广陵也就是扬州起,经邛沟至淮水,再由涌济渠沟通淮水与黄河,到达洛阳,然后经黄河入关中,通过一段不长的广通渠,抵达长安。

    这项浩大的工程,实际上还包括了从黄河横穿河南、河北直抵幽州的一个长段,名为永济渠,看上去,很有点后世南水北调的意思,而修筑它的目地,则为了征高丽。

    可惜的是,大运河耗费了隋朝太多的人力,引致烽火处处,最终成为葬送这个庞大帝国的一个主因,但是这条运河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唐人的问题,而又不致于滥用民力,使得站在他的尸体上崛起的唐王朝,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持续四十多年的太平盛世,特别是在天宝之后,水利的进一步开发,加上作为关中平原的补充,河西、陇右空间繁华,也让粮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至少李隆基,用不着像他的祖父祖母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跑到洛阳去就食。

    如今的大运河,除了粮船,便是来自于江南的商船,无数商品通过这种方式汇聚到两京,将长安城变成了一个商品极丰富的超级都市,也是它在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说来有些讽刺,永济渠这条从洛阳直通幽州的人工水路,也是日后叛军南下时的天然通道。

    实际上,从洛阳到长安,水路会有一段空白,黄河在三门峡附近,陡然上行,形成一道砥柱,船行不易,于是,自古以来,一条古道联接关中与河南,这便是李世民诗中所言的崤函道。

    这条古道自函谷经崤山直抵潼关,其东段称为崤山道,崤山位于三门峡以东,是一条横亘于黄河现岸,东北走向的山脉,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关中与山东,只有穿越其间的一条山路,成为唯一的通道。

    亲眼看到,刘稷才明白,叛军为什么,只派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来攻打号称天险的潼关,因为大队伍根本就过不去,哥舒翰根本不需要出战,有二十万人,每人捡块石头,把整个关墙堵住就行了,放个一万人都嫌多。

    “戍主,来了。”

    陈金飞快地跑上山,蹲在刘稷的身旁。

    “多少人?”刘稷眼睛盯着下面,头也不回地问道。

    “军士一百,民壮三百,大车一百五十辆。”

    这么多?刘稷回头看了一眼田乾真,后者沉着脸答道:“往常都是一百辆,某负责押运,至少应该有三百军士,想必大军远征未归,城中有些捉襟见肘,故此人少了些。”

    “你觉得,打不打得?”

    田乾真看一眼附近的形势,终是一点头。

    他们所在的位置,就是崤山的一处山林,周围群山环绕,下面是一条狭窄的山路,不远处则是黄河,对岸是中条山的余脉,此处离着最近的城池陕县县城,还有至少百余里,因此,不用担心会惊动了官府。

    做为京畿要地,这一带根本不可能有盗匪的存在,或许是这样的原因,才让那支押运的队伍选择了白天通过,等了不到一刻钟,下面的山道便传来了动静。

    “是张忠志。”

    看到领头的军将,田乾真低呼了一声,刘稷虽然对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不过能让田乾真提醒的,肯定不是善类,他将手上的伏远弩举起来,扳起头上的望山,将山下的那个骑马的身影,套了进去。

    道政坊安府,吉温阴沉着脸,坐在一个垫子上,自从与安禄山交好之后,他就养成了一个胡人的习惯,盘坐。

    看着正与郡主谈笑风声的杨国忠。

    “大郎的娘子故去多年了,总不好还是这般空着,某家上回与娘子说起,想从杨氏寻一个合适的女儿,不料至尊开口,让你进了京,再行商议,看来,是要招驸马啊。”

    安禄山哈哈一笑:“大夫说笑了吧,至尊膝下哪还有待嫁的公主。”

    “公主没有,帝女却是未必,至尊的幼女,年方十四,正是出阁之时,听闻生得花容月貌,堪为大郎良配啊。”

    “喔,竟有此事?”

    安禄山狐疑地看了吉温一眼,发现他有些魂不守舍,不禁诧异地问了一句:“老吉,是么?”

    吉温被他一叫,这才回过神来:“确有此事,不过听闻此女生具异象,素来为至尊所不喜,如今连个封号都没有,恐怕不是她。”

    杨国忠笑着打趣道:“吉老七,想什么想得这么入神,是不是升迁有望了?”

    吉温刚要开口,被安禄山抢了先:“杨大夫,说到这个,某家遣入京中的那些人,如何不见了踪影,你的人没有消息么?”

    “郡王这话如何说得,严先生不告而别,某家还正想一问究竟呢,难道不是郡王的意思?”

    两个人相互这么看着,安禄山眯着双眼,脸上肥肉耸动,杨国忠也是不动声色,心思百转,过了好一会儿,都是一转头同时分开。

    “郡王答应某家,搜集他的罪证,不知道可有下文?”

    杨国忠拿着酒盅子,却没有嘴里倒。

    “有些收获,人押在城外的营中,你想怎么用?”

    “可有书信往来?”

    “李相国的亲笔,某家废了好大的功夫才弄到的。”

    杨国忠面上一喜:“什么时候送来?”

    安禄山看了吉温一眼,后者开口说道:“罗希奭之事,可是出自大夫的授意?”

    杨国忠毫不迟疑地点点头:“自然,他是李相的心腹,拿下他就能牵出一大批人。”

    “为何要牵到某的头上?”

    “会有这种事?”

    杨国忠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想了想说道:“主审的是大理寺的人,非是某的干系,那个元载,素来与太子交好,说不得,有什么误会,七郎莫忧心,某家回去问问,不过宪部的人,与咱们不太对付,他们也许会从中做梗。”

    安禄山摆摆手说道:“既是误会,就有劳大夫从中周旋,答应你的事,某家一定办到,如何?”

    杨国忠知道这是他的条件,也不着恼,笑着一拱手。

    “好说,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