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亨的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至少在李柘看来,是相当简单明了的一件事情,只需要把握住当前大势和满清当权者的心态,就能说个通透。
至少,在他看来,参谋部这群天天在地图上开疆的年轻人,不乏这样的大局观。
任凭谁在参谋部天天制定战略规划、战术计划,谁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只是,答得方向对不对,与答得好不好,是两码事。
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的,即使脑子转动再快,第一时间处于惯性,难免也说不到点子上。
有说清军钉下钉子,筹备反攻的,有说与蒲州、山西、甚至洛阳共同防御的,有说不甘心失败的,有说不打一仗就放弃那是懦夫表现的,反正说了一大堆,没有李柘最想听到的。
他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下意识的忽略了一个很明显的现实:几年之内,清军是打不回潼关的。
不说山西清军要过河,陕北清军要直面西安,洛阳清军要面对弘农、豫西山区的第十六镇,就算人真的来了,潼关除了一直固守,能怎么办?
李来亨注意到李柘的到来,微微行礼,并没有打断参谋们的火热讨论。
新到任的参谋有一半是军事学堂的毕业生,他们在前线的奋战中到了哨官、营官级别,提拔上学之后,最优秀的一部分人,便分配到了帅司各部,涨一涨见识。
李来亨最后总结:
“其实就我个人看来,你们说的都有一部分道理,但是,潼关清军最大的作用,其实不是军事作用,而是政治作用,满清以万人兵力固守不退,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宣示。只要有这部分清军在,有潼关在,便有不会放弃陕西、河南的决心,便有打通两省的政治意义在。”
“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意义不下于军事意义。以前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准确的描述这一场景,是殿下一针见血,简明扼要说出政治意义四字,深感妥帖。”
“可能对于清军来说,这就是一杆旗,一盏灯,所以,您们说怎么办?”
“拔了它!”
参谋部一阵山呼海啸,李柘从后面现身,抚掌祝贺。
“李部长说的很好嘛,计划怎么打?”
参谋们让出了一条道路,李柘坐上主位,接受了众人的礼节。
“其实上一次试探性攻击潼关,虽然只是试探,但也是有收获的。自从明理抛弃华阴跑到潼关之后,潼关守军一度风声鹤唳,直到葛诸哈、张勇败退,派人支援,才稳定了军心。”
“只是,如今第二十五镇、第二十六镇在华阴,隔绝了蒲州、潼关联系,潼关再次岌岌可危。”
“参谋部计划有二:先期招降,王辅臣等降将这阵子的努力还是有一些效果的;再是东西对攻,杀鸡用牛刀,第十七镇、二十五、二十六、十六镇东西对攻,最快速度砸开潼关。”
“出动四个镇?蒲州、陕北之敌怎么办?第十四镇要守西安,光凭一个第十九镇,可守不住陕南。”
李柘不置可否,在他看来,潼关再艰险,被隔绝了近半年,没什么难度,何况还是四个镇齐上?
难的是接下来的动作,一不小心陕西会再次打成一锅粥,尤其是陕北清军南下,第十九镇一个镇可挡不住。
虽然第十九镇人人有马,还有一个懂骑兵的大将徐天佑,可是骑马打仗这事儿不是人人天生就会的,还得继续训练。
“所以,要以快打快,只要在陕北反应过来之前,攻下了潼关,迅速回防,没什么问题。第二十六镇也是骑兵。”
李来亨解释道。
“最长的攻城期限,几天?”
李柘接着问道。
“最多十天。”
李柘看了李来亨好大一会儿,方才说道:
“这样,给你个授权,你带着参谋部新人,去西安找李定国,共同把这事儿敲定。不战而已,一旦开战,潼关、蒲州、陕北,我都要。”
“陕西、河南大周军队中那么多陕西老乡,都该为家乡造福了。”
“我不给你们时间约束,现在是8月,年底之前把这个事情搞定就行。其他方向,我会让人压住阵脚的。”
“另外,我会让江防水师第一镇全员北上,进黄河,到风陵渡、陕州一线待命,隔绝山西援军过河,必要时加入战事。”
“你觉得如何?”
李来亨不太理解为什么李柘突然下了这样一个命令,西北有李定国、刘体纯等人,第四军有五个镇,难道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还要带着新人一起去。
理解归不理解,李来亨还是遵守了命令,参谋部的新人们得知要前往一线战场,大喜过望望。
李柘没什么别的意思,他只是觉得李来亨来帅府一年多,好像与前线有些脱节了。
或许是他没有亲自带领过数万大周军,从纸面上不太明白五个镇的第四军,即使有两个镇的新军,实力究竟是怎么样的。
说实话,四个镇打潼关,事先还做了这么多准备,只能争取最长时间的攻城时间,这样的判断,李柘不太满意。
尤其是这次还算上了第十六镇,这个倒霉催的三次新建的军镇。
也许,让他亲自去看看,会更好。
李柘不着急,之所以将第四军从三个镇扩编到五个镇,成为全军第一大镇,打的就是一战定陕甘的主意。
要是近8万人的周军都不能扫平陕北、甘肃清军余部,那李定国、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这帮人,就该下岗了。
别说什么名将名帅了,少不了一个大写的耻辱二字!
和吴三桂交易后,手头有了更多的钱,李柘便打上了这个主意。
放眼全局,大周唯一能称得上是占据明显优势的,也就是陕甘了,当前,前提是和硕特、准葛尔等蒙古部落不扎刺儿。
好打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明显的原因,就是西北有良马。
而如今的周军,最缺的,也是这个。
如果不尽快解决机动性的问题,李柘只能不断扩编军队,那样财政压力只会越来越大,最终压垮大周。
至于清军的反应,李柘并不在意。
北直隶、河南、山西、辽东都要面临最直接的军事威胁了,谁还会去大举救援千里之外的陕北、甘肃和宁夏?
路途遥远,人烟稀少,除了战略地位,对目前的满清,毫无用处。
要不然,也就不会有北边来人谈和一事了。
正是这样的消息,让李柘原本的犹豫不决,变成了如今的坚定。
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