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1658残明血歌 > 第五十三章 敢问将军志向

第五十三章 敢问将军志向

    (继续求收藏,求推荐票)

    许久未见的红玉,依旧是那副含羞带怯的模样。

    李柘打了招呼之后,顾不得休息,就立即召开了柘字营在达州的首次军议。

    毕竟部下到达州多时,李柘还是第一次来,不了解清楚家底,难免心中惴惴不安。

    李勋、王三国、赵二虎、王归正、曹振业、夏时勉等早已恭候。

    李柘也不废话,开门见山,一一听取情况。

    李勋是带第一批队伍进入达州的主将,先是呈上一封文书,朗声说道:

    “进入达州半月,北至太平,西至通江,南至渠县,东至新宁,我军基本扫了一趟,十余处大的匪患基本扫清,各处山寨收拢百姓近2万人,基本汇聚在达州周边,集中垦荒。”

    夏时勉作为唯一的文官佥事,紧接着汇报:

    “在军民合力之下,原有良田已清理出近百万亩。军屯在城西,民屯在城东,未得将军下令,尚未分田。春耕在即,粮种已经发放,只是,人吃马嚼,若无大进项,剩下的粮食怕是吃不到收粮时候。”

    李柘紧皱眉头,

    “粮食确实是个大问题,若想聚拢百姓,就得有粮,若想秋收多粮,也得先有粮。我看野兽遍地横行,可以考虑军队多野外训练,自行找补肉食。周边我再去求着买一些。”

    夏时勉又问,“那还要不要分田?”

    “分田自然是要分,不过不是现在。当务之急,继续组织人手清理田地,保证春耕,允诺民众,秋收后再行分田,无论老弱,按人头一人二十亩,另外,按户数,每户增加二十亩。”

    “可以先张榜出去,派人宣读,务必让每个人都知晓。”

    “其余事项,一会儿再说。”

    “王三国、赵二虎,你们也是早到了,有什么建言?”

    赵二虎精神一振,起身回复:

    “将军,末将没赶上南下追击,甚是遗憾。如今我军人数多了,战斗力却下去不少,还要进行屯垦,时间长了,怕是会成软脚猫。”

    王三国大大咧咧,连声附和:

    “是呢,是呢,达州这地方,安稳是安稳了,却不利于战力。先前剿匪,山匪也都是苦哈哈,一触即溃,现在都成良民了。如今李国英去了泸州,柘字营若只是缩在达州,怕是不行。还得想法子见见血啊。”

    “既然说到这里了,你有想法?”李柘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循循善诱。

    李勋这时候接上了话,他原本就是汉中人,达州一直往北,就是汉中:

    “末将倒有提议,如今离我军距离近的,就是汉中、湖广清军,百姓还多,总比达州富庶。若是轮番派遣一标北上练练,未尝不可。无论是走米仓道,还是从太平翻越秦岭去看中,带点人,带点缴获回来,也是好的。”

    “三国也以为可行。如今保宁、剑阁清军粮道被断,听最新消息,汉中清军已经有了反应,主力基本集结在南郑、广元一带,南郑以东,一直到白土关,都没什么清军驻扎。不过时日若久,陕西清军援军赶到,怕是就没机会了。”

    李柘没有说话,看向曹振业。

    曹振业作为原先从陕西一路过来的清军千总降将,心里自然是有一本账的:

    “汉中清军,基本都是绿营。吴三桂南下带走大半,李国英南下再次带走大半,汉中所剩,仅万余人,仅能驻扎南郑、阳平关、广元等大城,护卫粮道。不过,西安有满八旗驻扎,陕西绿营人数不少。要想进汉中占便宜,怕也就是最近了。”

    “李勋,你们有计划了?”

    “步军第一标就在太平,小路也已经找好,过不了大军,千余人还是可以的。就看将军意思。我等拟从小路进入汉中,沿河谷而出,击破紫阳、兴安所(安康)等,沿路张大声势、招揽兵士,从白土关斩关而出,进入竹山,从我军控制区域返回。”

    “实战练兵,见了血的,才是好兵。以达州的青壮、粮草规模,实在是难以补充了。”

    李勋、王三国、赵二虎你一言我一语,迅速达成了共识,眼巴巴地望着李柘。

    李柘沉思半晌,也没肯定,也没否定,缓缓来了一句:

    “我有个问题,不知诸位想过没有?我军的出路,在哪里?”

    “出路?”

    “不是誓死抗清吗?”

    “那是口号!”

    “那出路是什么?”

    众将议论纷纷。倒是夏时勉作为曾经的二甲进士,有了些许共鸣:

    “敢问将军志向?”

    李柘给了个赞许的眼神,读书多就是了不起啊,自己光起了个头,立马就接住了:

    “自然是誓死抗清,复我河山!”

    “哦?”

    从满清投靠过来的夏时勉和曹振业对视一眼,内心火热,看来将军并非想要做唯唯诺诺的忠臣,倒是有一股以我为主、睥睨天下的苗头了。

    王三国听的不是很明白,直接就问:

    “不一直这样吗?反正上面说抗清,咱就抗清!”

    李勋这时候也抓住了要点,复我河山,没提大明俩字啊,难道?

    不过,现在都是明将,或许省略了也说不定。

    李柘没等他们继续议论,便径直开了口:

    “此次南下,追击李国英十日,感慨颇多。我军一是太过弱小,二是成立不久,军魂未聚,三是缺乏训练,器械不惊,四是没有自主权。”

    “想我等在剑阁、在保宁,驰骋捭阖,战果何等辉煌。可惜进了重庆,上有督师、国公、侯爷,下有诸位将军,看似一股明军,却分成了若干部。柘字营被裹挟,也是无奈。”

    “如今局势大好,若是不能迅速壮大,再到和清军交手,柘字营4000余人,怕是要葬送当场了。”

    “李勋你们的以战代练,效果固然不错,可是,留下的虽然是精兵,人数却会减少。等到了数万人的战场,又有何用?”

    “如今天下,满清占了十之八九,大明看上去仅剩四川、云南一隅,但仍有一博之力。东有延平郡王国姓爷、鲁王等挥师十余万,欲攻南京,南有广东文村抗清基地,面对尚可喜数万大军,至今仍在坚守。天子虽蒙尘,却也暂时无虞。”

    “若不趁此机会,走出四川,走向更广阔天地,柘字营怕是只能困死在四川了!”

    一声声慷慨激昂过后,众将陷入沉默,脑袋转得飞快。

    李柘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说明自己未来的大方略,一时间很是畅快。

    “将军,勋有一言。若是想出四川,为何还要在达县落脚?为何不直接和督师请命,顺江南下便是!”

    “这个问题嘛,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军伤残军士,追随的百姓,都需要安置,二是大军确实需要驻防之地,达州正好,往东便是云阳,都是大明地界,南下便利。”

    “将军,振业也有一言。若依将军所见,以何名头出川?”

    “落脚何处?”

    众人闻言,纷纷抬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