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赵武英雄 > 第九章 扬国威

第九章 扬国威

    公孙衍发出求和的信号,令老谋深算的魏使有些迷惑。魏国为了谋伐赵国,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未立半点功业,就向敌人求和,这不像公孙衍的作风,也不符合公孙衍刚烈的个性。再者,与赵求和,他身为魏使,有何脸面回到魏国,见到王上。魏使心情凝重,眉宇高挑,道:“王上派我等入赵,伺机灭之。我等无功而返,如何对王上说之。公孙将军,除了与赵国议和,就有没有其他办法。”

    公孙衍,见魏使还没看透目前的局势,心中只记得王上的旨意。魏王挑选的这位大使,比不上季大夫的才能。季大夫懂得适时而变,这位大使只知王命,却不知局势已然对魏国不利。公孙衍乃魏国人,让他一战成名、脱颖而出的是秦国。公孙衍在秦国名声鹊起,因与同出魏国的张仪政解不同,在秦国朝堂上几番争论又败给了张仪。再加上,他的孤傲的性格,使得秦公嬴驷及秦国诸臣远离。

    公孙衍在秦国难以继续施展才华,又回到了母国的怀抱。公孙衍见昔日拥有霸主的魏国,向东连败于齐,向西被秦所辱,楚国也出兵攻打魏国。就连同出三晋的韩赵,也联合起来攻打他。魏国的国政、外交,一塌糊涂。若不是因为有霸主的根基,魏国早就被众诸侯国瓜分。

    魏罂也时常仰头,道:“上将军去后,魏国再无将者,能替寡人排忧解难。”

    公孙衍到了魏国,欲以一己之力变革图新,改变魏国颓废之势。公孙衍到了魏国,也颇得魏*任重用。公孙衍也发挥自己的才智,联合齐国,制衡秦、楚,改变不利于魏国的外交政策。在军事上也让韩、赵两国吃了苦头。但,魏国朝政,复杂多变,牵扯甚广。魏罂也不在拥有当年的雄心万丈。他空有一身经天纬地的才学,也不能大力施展。他在魏国行事,也处处受人掣肘。‘五国会葬,伺机灭赵。’这个谋略是他提出的。魏王虽将五国会葬军队,统一交给他指挥。但他行动决策,没有魏使点头,也难如心愿。

    公孙衍吸了一口气,语调有几分寒透了心,道:“等到楚、燕两国递交国书,与赵修好。我们不但错失与赵国交好的良机。局势,对我们更加不利。”

    魏使闻之,略加思索,觉得公孙衍之言,未免有点杞人忧天。魏使心想?没有楚国、燕国相助,还有齐国和秦国。伐赵大业,仍旧可成。公孙将军不战,却发出求和。是因为自己入赵境没有支持他伐赵的决策,而心生怨气。或者是魏国朝堂太小,容不下他。公孙衍打算离开魏国,投入到赵国的怀抱。

    公孙衍,洞穿了魏使内心中的想法,直言不讳地说道:“大使,莫非将希望寄予秦国和齐国。”

    既然被人点破,魏使也不加隐瞒,桀骜道:“齐国与我国是亲密无间的盟友,魏齐两国,也曾联盟进攻赵国,大败赵将韩举与桑丘。秦国谋赵,在四国之中,心智最坚。齐国和秦国都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怎会出卖我国。少了楚、燕,大事依然可成。公孙将军不战,选择求和。不知将军是不愿意战,还是不敢战。将军的谋略是真的为国家考虑。”

    “朋友就是用来出卖的。”公孙衍闻言,极力抑制心中的情绪,冷笑道:“只有朋友才会有机会出卖你。”

    魏使闻言,心中颇为惊骇。他不相信,齐国和秦国会抛下魏国,与赵国单方讲和。公孙衍见他面容,是质疑自己说的这句话。

    “我的谋略是否真心为国,天地日月可鉴。”公孙衍,也不多为自己解释,讪笑道:“秦国谋赵,表现最突出。大使,你就不觉得很奇怪吗?”

    魏使,狐疑道:“公孙将军,有什么奇怪的。”

    公孙衍,情绪波动,道:“秦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魏赵两国相争。最好的结局是魏赵两国成为死敌,他秦人才能坐收最大的利益。”

    魏使不愿意被他高涨的气焰所压迫压,选择用提高音调的方式,来为自己壮胆,呼道:“邦交之事,由我负责。公孙将军,该怎么做,不用你教我。”

    魏使选择了愚蠢的方式与公孙衍对话。公孙衍见他桀骜之色,心中愤怒难平,不愿与他多说,起身离去。留下魏使一人,独自对着忽明忽暗的灯火。

    楚国、燕国使者一早入宫,直到夜幕降临,亦不曾回归。宫内早已传出消息,说燕、楚两国,上表国书,与赵修好。此刻,赵君正用美酒佳肴招待他们。

    一个人说,魏使还不相信。但是,两个人说,他开始有点凌乱。等到,有第三人说,他的心智动摇,也不在坚定。夜过三更,忽闻有人来报,说赵国相邦公子豹。亲自送燕、楚两位大使醉酒而归。

    魏使心中不安,派人前去打听消息,却被拒之门外。楚、燕两国这一反常举动,让魏使多了几分狐疑、猜忌。第二日,魏使又得到了第二个不利于魏国的坏消息…韩国、宋国和赵国已经结成盟国。一旦,魏国进攻赵国,韩、宋两国也会给魏国武力打击。

    整理好所得的情报,魏使觉得公孙衍说的话很有道理,他要及早做出改善与赵国的关系。一旦,齐、秦两国与赵国较好,那么魏国手中的底牌不在浑厚。缺少了底牌,再去与人较好,即使自己带着一百分的诚意,换来的也是对方的冷漠。不如,趁着自己手中尚有底牌,早日与赵较好。

    魏国大使,幡然惊醒,对邦交之事,处理相当果断。第三日,便躬身递上友好国书。齐、秦两国大骂魏国不仗义之余,也跟着递上早已备好的国书。随着,秦国最后一个递交国书,这场席卷赵国的暴风雨,总算迎来了安宁祥和。

    赵雍面对五国使者递上的国书,起身走出殿外。这几日,他的心情很沉重,也很压郁。赵雍要走出殿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道:“君父,你看见了吗?孩儿,没有损你的威名。”

    灵期满,赵雍及赵豹等一干重臣,扶着赵肃侯棺木,自邯郸而出。邯郸百姓,跪立街道两侧,含泪恭送先君灵柩仪仗出城。五国使者,领着吊唁之军,一同送葬。前往寿陵之路,哀歌高奏,纸钱纷飞。赵国境内,被一片白雪覆盖。仿佛间,天地混合一色。

    赵国,屡次给五国使者带来震惊。其中,最让他们内心震撼的不是拥有庞大的送葬队伍,以及五国居心叵测的送葬军队。而是,他们眼前呈现出一座宏伟壮阔的陵墓。宽阔的道路,以青石铺街而成。路面两侧,林荫相间。陵墓前,竖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刻写着后世对赵肃侯的赞颂。

    祭祀读完吊唁之文,扬声道:“起。”

    健壮的赵国男儿,抬着灵柩,步入长长的神道。祭祀,道:“跪。”

    “祭”

    “落。”

    送葬之人,忽闻一声巨大的落石声,震得地动山摇。等到大地恢复平静,众人眼前,呈现出一块巨石,千斤之重,非人力而起。

    赵雍向前走了几步,弯下身子,双手捧着一坡土,朝着陵墓探了最后一眼。将手中坡土,含泪撒向墓穴。祭祀,扬声道:“起土,送先君。”

    “君上,一路走好。”

    公元前335年,赵侯语下令为自己修建陵墓。其人力、财富、规模及气势乃前代君王所不能相比。道家常言,人死,魂不灭。帝王在世之时,会为自己修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其含义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因此,帝王死后,会选择带走生前的荣耀及财富。帝王陵寝,以赵肃侯而始。

    五国使者徒赵期间,见赵国精锐铠甲一身,枕戈待发。这些时日,过得也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差错。厚葬赵肃侯后,五国使者一同上书,告求回到母国。赵国虽与五国递交友好国书。可,五国数万人马,徒留赵国,也是不稳定的因素。为了避免不测,赵国方面也就同意了五国使者回国的要求。

    五国本想以会葬之名,伺机图赵。谁曾知,这些人,真的成为了送葬之人。对于他们而言,的确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但,对于赵肃侯语而言。死后,能够有如此庞大的送葬队伍,也不枉昔日的一世英明。也许,这才是对英雄最好的仰慕方式。赵肃侯语,泉下有知,定会发出一番不凡的感慨。

    随着五国使者领着吊唁大军离开赵境,困扰着邯郸城数日的浓雾烟雨,终于渐渐散去。正如赵肃侯语死亡的噩耗,给臣民带来的恐慌,也正从赵国慢慢褪去。笼罩在邯郸上空的阴霾,也随着大风飞舞而去。而,年少的赵雍,在面对困局,所做出的努力和表现,又给赵国带来了新的希望。

    赵雍站在龙台高阁,迎风而立,心中激情澎湃,道:“扬我赵国国威,振我赵氏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