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敌走了,大军离开了幽州,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一路紧赶慢赶,回到扬州时已是除夕前一日,他将大军扔到大营以后,立马带着亲卫回月落湖,至于军中的琐事,自有王忠义和赵政打理。
大半年没见,窈娘的心境平复了许多,差不多已经从昔日的噩梦中走出。并且,她每日坚持修炼,打磨心境,在少女火儿和丹药帮助下,越发显得仙风道骨,有出尘之姿,宛若天女。
小战儿还是那么淘气,俨然成了孩子王,整天带着一帮子府中的孩子四处捣蛋,将他母亲给气坏了
就连小扬州也被带坏了,让窈娘很是忧心,一个皇家公主成了野孩子,可怎么得了
对此,赵无敌倒是无所谓,孩子嘛,贪玩点很正常,若是一个个都成了道学先生,才是令人头疼。
他在月落湖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可神都却不平静,岳中奇太庙献俘,武攸宜亲自将他的奏章送到了朝廷之上,让整个朝廷立马炸锅了
尼玛,这安王爷可真是个狠人,不仅剿灭了契丹,顺带将突厥给灭了。这样一来,整个北地就再也没了威胁,只剩下西边的吐蕃人。
剿灭契丹不过是平叛,可灭突厥可是灭国之功,自大周建立以来还是首次,该如何封赏
最重要的就是,他赵无敌已经是亲王,爵位到顶了,没法再封赏。对此,武承嗣曾与门下走狗在家里密议,说赵无敌已经是赏无可赏,功高震主,接下来是不是该“敌国破谋臣亡”了
女帝显然不会让他如愿以偿,将政事堂的诸位宰相招到武成殿里,商议了一天时间,就为了如何封赏安王。
赵无敌的爵位是亲王,勋官是上柱国,这两样都到顶了。至于散官,却还有进阶的余地,诸位宰相一章了。
先是武散官,赵无敌如今是辅国大将军,再上面只有一个骠骑大将军。因为大周是禅让而来,即便是继承了大唐的管制,而大唐原本还有一个天策上将,是高祖开国时赐予秦王李世民的,可自秦王叛乱之后,太宗皇帝将天策上将给砍掉了,大唐不再有天策上将,而以骠骑大将军为尊。
对此,宰相们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认为可授安王爷骠骑大将军,为大周诸将之首。
可武承嗣这个心怀叵测的家伙却说安王爷功高盖世,古来都不曾见,一个骠骑大将军远远不够,干脆重新设立天策上将,并授予安王爷。
尼玛,这就是居心不良,将安王爷和秦王相提并论,摆明了是诅咒安王爷不得善终。
女帝沉吟半晌,还真接受了,不过,没有叫天策上将,毕竟她也觉得不吉利。
神武上将军,就是女帝新定下的诸将之首,位在骠骑大将军之上。
神威大将军本就是赵无敌的头衔,不过以前只是神武军之首,而今跨了一大步,成了天下诸将之首。
这样一来,神武军自然也就成了天下诸军之首,将南衙的左卫和北衙的羽林卫踩在了脚下。
搞定了武散官,接下来文散官要好办些,因为赵无敌目前是金紫光禄大夫,上面还有开府仪同三司和特进。
这回女帝没有一步到位,只给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给留了个余地。毕竟赵无敌才三十出头,将来的日子还长,可不想正弄个赏无可赏的境地。
职官,赵无敌已经是扬州大都督,神武军上将军、领军使,算是一镇诸侯,位极人臣了。
这回给他加了一个检校兵部尚书,右羽林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拜相了,成了政事堂的一员。
可赵无敌身在扬州,只不过是挂了个宰相的名头,而不可能来政事堂议政。对这种顺水人情,诸位宰相也犯不着和女帝较真。
另外,赵无敌索要的世袭营州刺史,女帝毫不犹豫地给了,并且还加了一个营州都督,同样是世袭的。
对于辽东契丹人的地盘,女帝同臣子们的看法差不多,那种苦寒之地,可没有兴趣去统治,只要在名义上臣服就好。
赵无敌的封赏解决了,其他人就好办了,哪怕是第二大功臣王忠义,既然他不愿意离开神武军,那么给他封一个开国侯也就够了。
岳中奇成了朔方都督,云州都督则落到康大王头上,另外,神武军中诸将,自校尉到中郎将共有一百一十二人因功升迁,掉入大周诸军之中任职。
录事参军、军司马赵政也封了开国侯,但却依然在神武军中出任大管家。
另外,女帝答应了神武军继续扩军,从目前的三十三军再增加三十军建制,差不多就是二十万人。
其中,骑兵就占了三十军,其中大部分驻扎辽东,可算是遂了赵无敌的心愿,将北极彻底落入掌控中。
一场惊世大战落幕,将赵无敌的威望提升到极致,如今他就是大周的军神,再也没人敢质疑了。
而同时,女帝的武功同样攀升到极致,根据诸臣共议,一致认为超过了秦皇汉武,只要在文治上添一把火,那就是名正言顺的千古一帝。
契丹平、突厥灭,只剩下西边高原上的吐蕃人孤掌难鸣,大周的局势前所未有的好,虽然不至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但却可以将重心转移到文治上来。
这也是诸位宰相的心机,随着安王爷的崛起,武人独领风骚,太耀眼了,让他们这些苦读圣贤书的文臣情何以堪
女帝从善如流,接受了宰相的劝谏,令人在今年春季增加一次恩科,给天下士子多一个出仕的机会。
并且,她打算于秋季泰山封禅,将她的文治武功向昊天禀告。
天道十四年,朝中暗流汹涌,并不平静。
人世间的各大世家纷纷开设书院,广纳门徒,待古代圣贤教化天下,抢占气运。
一时之间,天下各地,文风大盛,人们开口就是文章,以至于大户人家宴饮时没有几首即兴诗文,都不好意思请客。
就连女帝的禁脔,两位张氏兄弟都闻风而动,招纳天下英才编纂一部浩瀚大作三教殊英,以此为进身之阶,谋取更大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