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叫天长书院得了,这里是天长县,因地取名,而且还有天长地久之意,寓意我们的书院会长久办下去。”包拯知道自己的学识肯定不如李文业,强行想一个文雅点儿的名字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大宋朝有名的书院大多都是用所在地做名字的,当然那些书院现在还没有成立,不知有了天长书院后那些书院还会不会那么有名。
“天长书院,简单直白,倒也符合你要教授的内容,就叫这个名字了。”李文业倒没提出反对意见。
“那好,今后您就是这天长书院的山长了,有关书院的具体事务我会写一份详细计划再与您商议的。”包拯知道要成立一个书院有许多具体的事要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还是写好计划书再逐条讨论比较好。
“这样更好,也可防备有什么遗漏。还有你即便真的有让粮食增产之术,又怎么让百姓相信你的方法是有效的,使你的方法能够推广开来?”李文业最关心的还是粮食增产的事,光少量土地增产还不行,只有大量田地都增产那才叫造福于民了。
“这事好办,有道是眼见为实,正好书院也要买一些学田,我可以在学田中用我的种植方法和肥料来种田,同时将方法教给书院的学生,农民最现实了,当你的秧苗比他的高,比他的壮,他们自然会过来讨教方法,如果你打的粮食比他们多,他们肯定会在下一季使用你的方法。不用刻意去教,好的耕种方法也会传播开来的。”包拯早已有了他的农业技术传播计划,他的办法实际上就是搞示范,用事实说话,他相信用不多久,先进的种植方式至少可以在天长县传播开来。
“如此甚好,只是包拯你没有去过海外,怎么知道海外有高产作物?”李文业对高产作物的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
“您知道,我平时也学一些道法,偶而会得到上天的启示,这高产作物之说即是上天的启示。”包拯当然不能对李文业说实话,只好推给神鬼之说,这年头天书都会降临,神仙什么的给个启示也不新鲜。
“是真的就好,如果真能找到带回大宋我华夏万民就真的有福了。”李文业找不出包拯欺骗他的理由,而且他太希望为大宋找到这神奇的作物,所以他选择了相信包拯。
“一定能找到的,这几种作物会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我这就回去准备书院建设的计划书。”包拯向李文业打了包票起身告辞了。
李文业满怀期待的回到了后宅。
这时的李云清已做好了迎接狂风暴雨的准备,一个曾经的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在谈论婚姻之事时不听父母之命,而且还以金钱为标准这传出去会很丢人的,他父亲肯定会气坏的。
李云清见父亲走了进来低头坐在那里不敢吭声,等了一会儿没有听到父亲的训斥之声李云清很奇怪,她抬眼偷偷看了看,发现李文业坐在那里喝茶神情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李云清决定破罐破摔,就此了结与包拯的这门婚事算了。
“父亲我刚才同包拯那样说话,他对我肯定十分不满意,我看这门婚事还是退了的好,免得哪天包拯提出退婚咱家面子上不好看。”李云清壮着胆子说道。
“包拯怎么会对你不满意呢,他满意,他满意的很。”李文业头也不抬的说道。
李云清一听心道怎么会有这么赖皮的人,都闹到这个份上还满意,但他又不知道父亲说的是不是气话,只好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我不该同包拯提什么家财的事,让别人听了会真以为咱家势力爱财。”
“你没有错,如果连十万贯家财自己都赚不到就别想当我李家的女婿,今后你妹妹们找夫君也都要按这个标准。”李文业连自己另外三个女儿的择夫标准都调高了。
李云清一听这是怎么了,哪有那么多有万贯家财的人等着她们姐妹去嫁啊。急忙说道:“那包拯两年内赚不到那么多钱的,到时只会让他更难堪。”
“钱不是问题,包拯会给你更多的财富的,对了包拯还求你帮他干一件事,不知你愿不愿意帮他。”李文业这时才想起包拯求李云清办的事。
听着父亲的话怎么像包拯的口气,自己离开后包拯给父亲喝了什么迷魂药,两人都闹到了那个地步包拯还托自己办事,包拯的脸皮还真是够厚的,李云清在那里胡思乱想。父亲的话又不能不回,李云清只好说道:“不知他想让我干什么?”
“他想让你给那些饥民中的女童上课,教她们识字。”
“父亲认为我该不该去?”李云清倒不知怎么拒绝了,为饥民中的女童上课是行善积德的事,可一想到是包拯让她干的又没有什么兴趣了。
“这个我不勉强你,不过你们自幼衣食无忧,真的应该看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包拯说你去的地方将在离咱家不远的地方的专门院落里,学生全都是女童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那好吧,我去,不是为了包拯,主要是为了那些孩子。”李云清自我安慰自己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做善事。
安顿好李文业一家包拯开始忙碌了起来,衙门里还有许多政务需要他来做。中国的乡村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处于一种自治状态,真正进行管理的是一些大的家族和乡绅,百姓没有实在过不去的事一般不会惊动官府的。
包拯决定先从让百姓相信官府,依靠官府做起,打开县衙的大门,在县衙内设立专门接待百姓的地方,派衙役每天值守,受理百姓求告或诉讼。然后转递到不同部门及时处理,对于不会写状子的百姓,衙门的书吏还会免费代写,有紧急情况负责接待的衙役会直接报包拯处理。
包拯的这些措施逐渐在天长县传播开来,原先有冤屈却因惧怕乡绅或族人不敢出声的百姓纷纷走进了衙门,包拯一下子就忙碌了起来。
包拯除了忙县衙中的公事外将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到天长书院的筹建工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