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老先生听明白了黄知县的意思,他看这黄锋确实透着一股聪明伶俐劲,也想看看这孩子是有真才实学还是个绣花枕头。于是开口道:“几年不见,没想到贵公子已长这么大了,不知近来读些什么书啊?”
“近日跟着先生学一些诗词写作,诸子百家的书也都读过一些。”这黄锋倒也不客气,那意思是随便什么书你都可能问。
宁老先生并没有在意黄锋的狂妄,而是捡一些科举考试中常考的文章来问黄锋,这黄锋还真为他父亲争气,对答如流没有丝毫的错漏。
黄知县在旁边对儿子的表现十分满意,脸上露出了笑容。
“黄公子不但天资聪颖,可以看出读书也很用功,将来必成大器。”宁老先生问了几个问题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黄锋的功课确实做的不错,转脸望着包勉,心说:“关键时刻可别给老夫丢脸啊。”
黄知县见宁老先生问完了黄锋,于是转向包勉说道:“包公子想来跟随宁老先生也学了不少,让老夫提问一二可好?”
“请大人不吝赐教。”包拯规规矩矩的答到,他知道,这不仅关系到老师和自己的面子,也关系到今年小考能否被这位知县大人认可,所以他十分小心谨慎。
黄知县在科举考场上奋斗了多年,对需要考核的经义自然十分熟悉,从中拿了一些段落来考包勉自然是轻车熟路。幸好包勉也不是白给的,回答起来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在旁边的包拯和宁老先生暗中都松了一口气。
黄知县心道:“老宁头还真捡到宝了,这包勉经义的基础打的还挺坚实。”
“宁先生所教学生果然刻苦,经义掌握的很好,不如您在出个题来考察一下他们的诗词水平如何。”黄知县决定继续看看这包勉究竟有多少斤两。
“那好,你们就以现在的春天的季节为题做诗一首如何。”宁老先生出了个常见的题目,这伤春叹雪是文人们常做的题目。
那我就献丑了,黄锋一听是这样的题目心中有了根,走到桌旁,提起笔书目一气呵成写下了一首诗:
山阳吹柳有时节,
曾梦归欤绣户前。
一种多时如锦绣,
佳期风露有无间。”
“好诗,好诗。”宁老先生看后连连称赞。
包拯跟过去看完黄锋的诗作,然后仔细体会着,心想:“这黄锋的文采确实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这样格律工整,并有一定意境的诗作也算是难得。”
最难受的还是包勉,这诗词格律包勉也是学过的,写出一首中规中矩的诗没有问题,可这样提笔就来,现场展示的本事他还是没有。
最高兴的就是黄知县了,儿子的水平他是知道的,今天又反应这么快,一首诗一气呵成,无形中加分不少,肯定能将宁老先生的学生比下去了。
“现丑了,现丑了。”黄锋心中也很得意,平常写诗要苦思冥想才行,今天他头脑中灵光一现,也算是出口成章了,但也没忘了对宁老先生谦虚几句。
黄知县父子都望向了包勉,那意思是该你了。
包勉站在那里迟迟没有上前,这提起笔来就要整首诗胸百成竹才行,这么短的时间内包勉还做不到。
“我偶然想起了两句,也来凑个热闹。”包拯一看这状况如果自己不出手,就只好认输了,这黄知县明显就是在这里显摆来的,看他们的神情包拯就有点儿不爽。走上前去摊开纸,提笔一挥而就。
宁老先生对包拯能写出超过黄锋的诗句根本不抱幻想,他将黄锋的诗句在心中反复体会,觉得这诗句的确实没有什么瑕疵,对这年级的学童来说能写出这样的诗已经很难得了。见包拯上前提诗,心中只求包拯写的能合乎格律,没有大的错误就行了。
大家都围过来看包拯的诗,只见包拯写道:
绿满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黄锋见那个看着还算顺眼的乡村少年没有敢上前,心里很是得意,这还没有比就已经赢了,突然间那个黑脸的走过来还提笔写写画画,看来他们真不知丢脸是什么了。等包拯写完他过去一看,心中更多了轻蔑之意,包拯整首诗全是平实的词语,所写也是乡村的景色,这也倒符合包拯的身份,全诗连一个华丽的词汇也没有,看来这个黄脸少年的学问也就到这里了。
黄知县等人也在旁边观看包拯写成的诗作,黄知县必定是饱学之士,一看之下就发现了这首诗的不同。包拯的诗从写景起转到叙事终了,语言自然明快,描绘了一幅在春夏之交细雨蒙蒙的田野里,农民紧张劳动的壮丽图景,放在哪里都是难得的佳作。
“宁老先生真是教徒有方,包公子的诗清心脱俗,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黄知县这次是真的服了,写诗写到这个水平应算登堂入室了,黄锋和包拯比那才叫望尘莫及了。
“过奖,过奖。下面还请知县大人出题考考他们才是。”这宁老先生也是得理不饶人,他明知道包拯的诗比黄锋强的多,还让黄知县再出题,他的意思是告诉黄知县,我们不是事先准备好了来表演的,你随便出题,我都能应对。
“犬子与包公子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就不要献丑了。不过乘此机会我再出一题,没准又有一首佳作诞生呢。”黄知县也拿不准包拯的诗是不是事先准备好的,现场写出这种水平的诗实在是难得。他看了一下窗外说:“就以这竹子为题,请包公子再赋诗一首怎么样?”
包拯也不客气,提起笔来写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包拯心说任你怎么出题也挡不住我的抄书**,后世有太多的佳作可以抄,碾压黄锋是分分钟钟的事。
包拯这么做也不完全是为一时的爽快,他知道要想加入到科举的大军之中,这知县主持的小考是第一关,今天只要征服黄知县,小考这一关就算过了。
在旁边的人包括宁老先生在内看了包拯的诗都愣住了,这好诗写出一首已是难得,包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却连提了两首,而这第二首诗的意境与第一首诗又完全不同,大家都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气势所折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