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一声,列车门关闭,过了大概5分钟,列车根本没有启动,反而列车另一侧的门重新打开,老人们都站了起来。
从另一侧大门走出,列车的另一侧出现多条宽大的传送带,每条传送带对准门口,传送带很长,尽头黑乎乎的看不清楚,有冷气拂面而来,陈伦低头发现传送带上还有残留的血迹和冰碴。
而6-10车厢的门并没有打开,也没有什么异常。
站起来的老人们,挨个走向门口的传送带,然后扑倒在传送带上,身体随着传送带,被运到尽头。
待在这个和梦中相似的车站,再看到像物品一样被运走的老人们。
陈伦心底的推测已经得到验证,这座城市根本不会让人离开的,想到这里,心底不寒而栗。
进来的车门已经被关闭,另一侧的车门对准着传送带,看着车厢内的人越来越少,守在车厢连接处的工作人员,也慢慢的开始注意到陈伦。
陈伦面朝车门,假装往前走,实际在原地踏步,等车厢内最后一个老人扑倒在传送带上,车厢两头的工作人员同时朝中间的陈伦走来。
危险逼近,这时候容不得多做思考,陈伦身处5号厢车,旁边就是6号车厢,果断朝着6号车厢连接处的工作人员冲过去。
距离越来越近,对面的工作人员,伸出双手,朝陈伦抓去,这个刹那,陈伦俯身从对方抬起的臂膀下穿过,还没来得及庆幸,肩膀传来一阵疼痛。
对方的手,就像一把老虎钳一样,死死的咬住陈伦的肩膀,挣扎两下,反而抓的更紧。
陈伦拉开外套拉链,躬身脱掉外套,心中发狠,抬起左脚,使劲全身的力量,朝对方的胸口踹过去。
里面衬衫的肩膀处,被扯破,露出乌青流血的肩膀,终于挣脱,由于用力过猛,脚踝也崴住,陈伦心里暗暗发誓,这次能出去,一定好好锻炼身体。
现在只有前面一条路,逃向6号车厢,身后的两个诡异的工作人员突然加速朝陈伦追过来。
身后的双手越来越近,陈伦索性往前扑,奋力的跃过5车厢和6车厢的连接处,连滚带爬的进入了6车厢。
抓捕陈伦的双手,在伸入到6车厢的时候,像被电击中一样缩了回去。
看到这一幕,陈伦长舒了一口气,捂着肩膀,爬了起来,找个空位置坐了下来。
来到6车厢,环顾周围年轻的乘客,仰躺在座椅上,闭着眼,有的面露微笑,有的面露痛苦,也有人流出了眼泪。
陈伦刚坐下不久,就感觉犯困,上下眼皮打架,知道这个时候不能睡,狠抓自己肩膀的伤口处,剧烈的疼痛,让陈伦只清醒了一小会儿。
最后像周围年轻的乘客一样,闭着眼,仰躺在座椅上。
等陈伦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出现在记忆宫殿前,也就是识海里。
金色的保护罩笼罩着识海,保护罩的外面弥漫着黑雾,压迫着金色的保护罩。仿佛能听到“滋滋”的腐蚀声。
不知过了多久,当陈伦睁开眼的时候,周边的乘客也都挨个醒来,起身掏出蓝色车票,排好队准备下车。
但当陈伦也准备下车的时候,看到车厢外,站着密密麻麻的车站工作人员双眼注视着他,心中一凉,停住了下车的脚步。
“冷静,冷静,一定有办法!”陈伦深呼吸,让自己保持冷静。
可被堵在车厢里面,根本没有办法,看着一个个拿着蓝色车票的乘客,安然无恙的走出车厢,灵机一动,去抢一张蓝色车票?
四处看了看,之前被陈伦交换车票的大爷,就在他的身后,一米远的地方,陈伦看着大爷手上的车票,伸出的手悬浮在半空中,犹豫了良久。
上车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第六感告诉陈伦,红色进站口会有危险,他来这里本来就是为了打探情况,所以才交换车票。
但是现在他的目的达到了,为了活命,将一位老人推向未知的危险,陈伦不是圣母,但这种事情他做不出来。
最后陈伦缩回了手。
看到陈伦缩回手,对面的大爷,露出了微笑,将蓝色车票放到陈伦的手中。
“你是个好小伙,从你和我交换车票的时候,我就慢慢恢复了意识,刚才的一幕幕我都看到了,这几年我一直感觉不对劲,我竟然会忘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小伙子谢谢你,让我做个好梦,见到了我的姐姐,她过的很幸福,儿孙满堂。我很开心。”
“我也不知道这座城市到底真正发生了什么!你应该很需要这张车票,就当是你满足我临终愿望的报酬吧!”
“我年纪大了,你还年轻,看着你,就像看到我孙子一样,走吧!”
陈伦愣愣的看着手中蓝色的车票,抬头张嘴想说什么。
对面大爷摆摆手,示意什么都不要说,他心里明白,并催促陈伦赶紧下车吧。
“不要有心里负担,这是我自己选的,如果没有你,我早就趴在传送带上了!走吧!”
陈伦握紧双手,咬着嘴唇,拖着双腿,走下车厢。周围的工作人员对陈伦视而不见。
等车厢的年轻乘客都走光了,工作人员中走出一个带黑色臂章的黑衣人,走进6号车厢。
抓住送陈伦车票的大爷,扭断脖颈,从6号车厢拖到5号车厢,放到传送带上。
随着这位大爷的死亡,四周的工作人员也散去,所有车厢都关闭。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
这一幕冲击着陈伦的内心,一向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陈伦,这一刻,感觉自己好弱小,好无助,有内疚,有愤怒,五味杂陈。
第一次直面死亡,他也不知道这座城市怎么了,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陈伦捂住肩膀,拿着车票走向出站口。
“愉快的周末,西城真好玩...下次再去...”走在陈伦身边的年轻乘客,伸着懒腰感叹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