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 > 第460章 民族共处

第460章 民族共处

    郑毅可不敢直接说要穿过大山去滇南,而是说深入到西部考察一番。

    就这都招来许多人的阻拦,甚至政务院和皇务院的人都差点吓死。

    向西考察,知不知道西边那是什么地方?那可不是汉人的地盘。

    那里从古到今,都是当地的部落,据说是瘴疠横行的绝地。

    进山去干嘛?难道那些没有开化的部落能接受大华不成?

    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长达十数年的努力,也没有彻底打开西南地区。

    如今深入西南,肯定是有危险的,所以随行的人肯定不会同意冒险。

    郑毅却说,不会太深入,最多也就是到田州等地去看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州的百姓一样是大华的百姓。

    田州那边有两大商贸,也有先头过去的部队和驻军。

    更有新设置的当地官府,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在郑毅的强烈要求下,众人只得答应他的西行计划。

    不过还是通知了各地加强守卫,禁卫军三千多人也开始要增援。

    邕州向西,就是连绵的大山了,道路交通条件简直不要太差。

    郑毅的车驾肯定是无法直接到达的,后面很长的路都要靠马车和脚走过去。

    他们选择的是沿着榕江朔流而上,乘坐的是内河的小船,直达隆江县视察。

    江边的情况还是不错的,都是沿着江分布的小县城,但是说多么繁华就说不上了。

    低矮的木质老房子,棚着瓦片的都算是非常好的房,大多数都是泥坯草顶子的旧房。

    隆江县还算稳定,当地百姓自从分田到户和物资援助之后,也开始恢复了耕作生活。

    这里本身有几伙的土匪盘踞,但经过大华的剿灭之后,也开始出现了安定祥和的情景。

    韩宇的人分散开在周边核实地形地质,看看是不是能按照原有的计划修建公路。

    郑毅则是深入到每一个村子,询问当地百姓的生活,看看是否还有缺少的东西。

    大量的农机物资被运过来,但是在这里使用上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是不大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当地的官员就设计了很多的梯田。

    会鼓励百姓在丘陵地带开垦梯田,然后在梯田中耕作种植。

    其他的山头则是选择能够栽种果树的形成经济作物种植。

    南方的橘子、枇杷等作物都是很适合种植的。

    还有一些药材等经济作物,适合做规模化的种植。

    不过想要做出规模,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行,毕竟扭转百姓的固有思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会儿的百姓,最喜欢的还是种粮食,粮食起码能够让他们不至于饿肚子。

    至于水果什么的,也是可以种的,但那玩意能吃饱肚子吗?

    最终还是要靠那些专门经营种植的商人,投资在这边兴建果园,等到百姓看到效果自然会跟随。

    最主要的还是要改善当地的落后的局面,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才能说让他们发家致富。

    吃饱肚子就要有粮食,无论是种植的粮食,还是从其他地区运来的粮食。

    大华的粮食当前很便宜,便宜到一块一斤都积压很多。

    这源于各地的种植规模逐渐的扩大。

    尤其是南洋地区,一年三熟的气候,让稻米几乎每年都是大丰收。

    吕宋、婆罗洲、爪哇、暹罗等地,每年都是大量的稻米送到中原来销售。

    还有就是奥州、新大陆那边的粮食,那才是大型农场的产物,粮食如同山海倾泻般的多。

    再加上国家的各项管控措施,致使粮食运输到这边价格很是低廉,完全能够让百姓买得起、吃得起。

    距离这边最近的安南,粮食产量也是逐年的上升,运输到这边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只需要海运到南部的海港,然后转到陆路运输过来,就足以供应这边的粮食消耗了。

    但说短时间转变百姓观念,让他们不种粮食种植其他作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郑毅也不会允许政务院下这样的命令,那完全是让百姓离心离德的举措。

    再说粮食安全,是哪个国家都要考虑的事情。

    尤其是当前还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无常,水旱灾害连年都有。

    外东北许多开垦出来的土地,因为气候原因只能再次废弃做牧场。

    若不是有南洋和新大陆那边的粮食扛着,整个大华也会有粮食危机。

    好在水利工程的持续完善,高产的粮种也开始发挥出作用,整个北方的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南方这边还没有见到实效,肯定不敢随便的放弃粮食种植,所以朝廷对于种植还是要持肯定态度的。

    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多多的开垦荒地,大量的兴修一些梯田和水利设施,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土地而安心。

    郑毅在这边召见了几个当地民族的部落首领,有壮族、也有苗人和瑶人、洞人,以皇帝的名义重申了大华的发展政策,鼓励当地部落和百姓开展多样化的经济业态,种植和养殖结合,水产和山林养殖结合,多方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等。

    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包括各地的商贸公司,都会来到这边和当地人签订收购协议。

    不怕养了卖不出去,也不怕吃不了都坏掉,只要种植的产品合格就会有人来收购。

    一下就解决了当地人的顾虑,他们纷纷感叹大华的好政策,是真正为百姓考虑的。

    就连那些一向对汉人不太感冒的少数民族,也愿意服从大华的管理,让族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们常年生活在大山里面,跟汉人或者汉人官员都有很深的矛盾,甚至爆发过多次的冲突。

    要不是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多年来在此地的经营,重新树立了这些民族的信任,恐怕这次郑毅亲来,他们也不可能下山来参加,谁让他们都受过两大商贸的好处呢。

    就比如瑶人的黑鳞部,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山里面,几乎是与世隔绝。

    平时也都是打猎、捕鱼为生,种粮食都是不太会的,还是后来才学的。

    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明王朝的官员,他们都是没多大的好感,当初也杀了他们不少人。

    后来华夏商贸到这边开展贸易,他们族中正好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许多族人都冻死了。

    因为大雪造成粮食的极度短缺,不得已派人下山到县城这边来购买粮食。

    华夏商贸在隆江的分部得到消息之后,马上支援了几万斤的粮食。

    由于山路难行,几千人硬生生的将粮食背到这黑鳞部的。

    将黑鳞部的所有人感动的都是稀里哗啦的。

    从此之后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以说如今黑鳞部能够发展的还不错,都要多亏了华夏商贸的支持。

    很多的物资都是华夏商贸给他们带过去的,还帮着他们销售山里的土特产,赞助他们开设了一座学堂。

    黑鳞部可以说是华夏商贸的铁杆,就算是不服气大华派出的这些官员,或者说郑毅这个大华的皇帝。

    也一定要给华夏商贸几分面子,因为他们整个部落的命,都是华夏商贸给救的。

    不然的话,在大雪封山的那一年,黑鳞部落可能就成为历史了。

    有同样遭遇的部落还有很多,他们对大华的认可,倒不如说是对两大商贸的认可。

    不然的话,大华接替明王朝在这边执政,也不会如此的顺利,几乎是无人阻拦就完成了。

    其中有武装力量的作用,自然也有两大商贸多年积攒的好人缘,给了这些民族信任感。

    郑毅对此也是感慨万千,跟当地的这些族长们攀谈很久,还去了不远的一座山寨。

    对于很多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寨,郑毅建议他们搬出来建村生活。

    并且保障他们的安全不会受到侵害,还会专门立法来保证。

    不过一切还得看时间去说服才行,暂时恐怕没人敢出来。

    郑毅也不着急,反正种子已经种下,剩下的就是生根发芽。

    总有一天这些人会认同他们,也会将自己当做是华夏子孙。

    无论是什么民族,在大华都是一样的,都是华夏帝国一份子。

    告别了这些山寨首领,郑毅带着人再次出发前往果化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