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的目光都瞟向了大燕的盐运使——可足浑禄。
尚书左丞申绍虽说是财政部长,掌管燕国的税收。
但,只有作为盐运使的可足浑禄,才能真正回答慕容霸的这个问题。
(可足浑禄,是可足浑翼的儿子,也是之前燕国太后可足浑氏的亲弟弟。)
可足浑禄此时已经有点心虚了。
在慕容霸冷冽的目光注视下,他感觉自己每一个回答都要小心,要斟酌。
此时,就听他恭敬回道:“陛下,各地都有战事,盐路又受阻,盐商不愿意买盐,因此盐税也就减少了。”
慕容霸听后邪邪一笑:“嗯,听起来很合理,各地却有战事,盐不好卖,所以,盐商不进货也对,他们不进货,自然就不纳盐税,那我大燕的盐税自然就少了。但奇怪的是,虽然这些盐商不进货了,不卖盐了,但市场上的盐却并没有短缺,朕一路攻打高句丽,在辽东朕都未曾听说有哪里买不到盐的。只不过盐的价钱,却是一日比一日高,盐的价钱翻了一倍,但朝廷的税收却少了近一半,你难道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吗?”
盐运使可足浑禄听后是大吃一惊,他心道:皇上亲征一次高句丽,回来竟然对食盐的价钱掌握的这么准确?
此时,殿上的众臣听后也都是点头。
大家纷纷都在想着慕容霸的话,这盐的价钱涨了,正常情况下,朝廷的盐税按理说应该增加,就算不增加,也不应该减少,但现在却偏偏少了近一半。。。
慕容霸的脸色一下就阴沉了,他正色道:“也就是说,各地并不缺盐,以一人一年需要五斤盐,以我大燕的人口计算,全国去年一年消耗了多少食盐呢?那众位再帮朕算算,我大燕复国之前,往年一年的总盐税,应该有多少呢?”说完,慕容霸看向众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一片沉默。
半晌之后,统领全国税收的尚书左丞申绍回答:“大约……400万铜币!”
慕容霸随即看了一眼申绍,心道:可以啊,他对心算还挺精通的。
——轰!
朝堂上,彻底骚动了......
这下,殿上的朝臣们可是震了。
其实,要说盐政弊端并不是秘密,大燕曾经从开国一直到秦国苻坚灭燕,几任燕国皇帝都曾经大力整理盐政。
然而,盐税经过好几次的改革,但是,其间的弊端却始终无法杜绝。
到最后,最后一个燕国皇帝慕容暐都已经没有气力再整顿盐政了。
此时,作为财政部长的尚书左丞申绍的额头已经渗出细汗了。
盐运使可足浑禄也是脸色铁青。
照尚书左丞申绍所说,每年的盐税大概是400万铜币,但实际收上来的,只有他说的一半。。。
——那为何少了这200万铜币呢?
盐稅的弊端,慕容霸不是不知道。
他查过燕国旧档,同时派出自己的斥候去调查过,他今日就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必须打掉大老唬!
慕容霸很清楚,燕国的国库空虚的惊人,但外表看起来,是光鲜亮丽。
可内在的朝政就是盐商和各地大燕的官员相互勾结。
再加上富商巨贾,还有各地的文武勋贵,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
他们将每年的盐稅悄无声息的分掉了大半。
因为这个团体太庞大了,真要清查下来,非动摇国本不可。
因此,历任的财政部长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只要每年的盐稅不是少的太离谱,都不会过于追究,或者也追究不起。
当然,这一届的内阁也是如此。
慕容霸这次也确实没有细想过,他没想到,大燕每年的盐税竟然应该有400万铜币之多!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恐怖的数字啊......
400万铜币盐税,再加上300万铜币的货商税,再加上田亩农税,那大燕,完全就可以正常的运转起来。
而且,可以说是国富民强啊!
据慕容霸对燕国税收的了解,盐税曾一度占到朝廷收入的六成。
他当时没穿来之前,历史上课上,老师讲到宋朝时,盐税收入最高可以占到国家收入的八成。
这是什么概念?
龙座上的慕容霸已经相当不悦了。
他来大燕那么久,却从来都不知道,每年的盐稅竟然差了这么多,真的有一半。
此时,慕容霸忽然问:“申绍算的每年400万铜币的盐税,可是,朝廷却没有收到这么多稅,那么,消失的盐税,去了哪里了呢?”
——答案很明显,肯定是被偷税漏税了。
有些商人没有纳银就拿到了盐,然后在市场上大肆贩卖。
这也就是,所谓的私盐。
此时,殿下的一群言官,激动了。
或许是400万铜币的数字给他们刺激有点太大了。
他们开始面红耳赤,纷纷上前进言:
“臣弹劾盐运使可足浑禄!”
“臣附议!”
“盐运使可足浑禄贪污舞弊,应交由我大燕刑部司彻查!”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