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晚清第一枭雄 > 第361章 速射炮敌后开花

第361章 速射炮敌后开花

    咸宁城非常险要,易守难攻。之前,复兴军没有重火器,无法攻下咸宁城。现在,湘军要突围了,受地形所限,他们施展不开队形,同样无法突破复兴军的防御阵地。

    曾国藩把湘军最精锐的吉字营投入了咸宁阵地,鲍超、李孟群、李元度等猛将也不断冲击复兴军防御阵地。

    湘军为了突围活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上至将领下至兵卒,不断发起死亡冲锋。

    在狭窄的防御正面,复兴军依靠强大的火力、科学的防御阵地,大量杀伤湘军。湘军没有火力优势,只能不断逼近复兴军防御阵地,靠白刃战对抗复兴军。

    复兴军这边,伤亡也很大。最前沿的一个营,本有官兵五百余人,在湘军的反复冲杀下,死伤三百余人,只能缩编成一个连。

    湘军不断突破前沿阵地,冯桂芳把机枪阵地转移至预备阵地,收缩防线,全力确保防御主阵地。于此同时,他把预备队也送往前线,与前线守军轮换战斗。

    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湘军始终无法突破复兴军主阵地,复兴军也无力打垮湘军,只能被动防御。

    不过,胜利的天平依然在向复兴军倾斜。复兴军已经包围了湘军。他们有水上运输优势,又从后方根据地动员了许多群众支援前线,粮草、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武昌前线。

    与之相反,湘军已被包围,粮草、弹药供应断绝,只能凭先前储存的粮草、弹药作补充。

    最要紧的是,复兴军在咸宁外围的蒲圻、崇阳、通山等地还有生力军,可以前来支援咸宁。至于湘军,在曾国藩撤退令的刺激下,已经陷入混乱,各自为战,争相逃命。

    譬如嘉鱼守军,原本有人马两千余人,由湘军大将周凤山统领,负责屏护金口。中路军实施蛙跳战术,越过嘉鱼,直接进攻金口。嘉鱼守军虽然还算完整,却已无路可逃。

    周凤山原本想向西逃跑。途径陆水时,中路军封锁陆水,周凤山无法渡河。听说湘军主力正在咸宁,周凤山带兵向咸宁靠拢,试图从侧背袭击咸宁方面的复兴军。

    从南面进军咸宁,汀泗桥是必经之路。周凤山在汀泗桥受到复兴军的阻击,伤亡惨重。他原本就没什么才能,只会逞匹夫之勇,被复兴军打得大败,却没能在汀泗桥前进一步。

    咸宁那边,冯桂芳继续坚守咸宁阵地。只要他等到援军到来,就能彻底堵住咸宁方向的湘军主力,将曾国藩、曾国荃、李孟群、李元度等人一网打尽。

    关键时刻,还是右二军给力。他们乘坐战船,先攻克金口,后沿金水溯流而上,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咸宁城外、湘军背后。

    咸宁地处金水东岸,复兴军防御阵地本就设在咸宁城外一段狭长地段上。阵地西接金水,东临山冈,左水右山,巧借地形优势,使湘军难以突破。

    右二军到来后,先使用舰炮对湘军阵地一顿狂轰滥炸,打得湘军哭爹喊娘。尤其是,那艘全军唯一的200吨级铁甲舰上装备有一门试验性质的速射炮。

    这门速射炮口径只有40mm,每分钟射速却达到了惊人的十发炮弹。

    晚清正处于巨舰大炮时代,军舰正向大吨位、铁甲舰、大口径舰炮的方向迅猛发展。

    一般来说,舰炮口径越大,威力越大,射程越远,在海战中可以抢先发炮,优势较为明显。

    但大口径舰炮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射速太慢。

    除了火炮本身射速慢外,海战时巨舰都要边行进边射击。每次舰炮射击后,炮手都要重新瞄准,有的还要重新擦洗药室,推动炮身回到炮位,进一步降低了火炮射速。

    譬如,甲午战争时日军三景舰以北洋定远舰、镇远舰为假想敌。为对付定远舰上的305毫米25倍径克虏伯主炮,三景舰特意安装了一门320毫米超大口径加纳巨炮作为主炮。

    理论上,三景舰上320毫米加纳巨炮的射速可达到十分钟一发,实际在甲午海战中竟然慢到一小时一发!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都注意到了速射炮的重要性,转而开始研究速射炮。现在,我国军舰上最新式的近防炮射速惊人,可以达到每分钟一万一千发炮弹。

    晚清时,清廷财政拮据,洋务派与清流党之间斗争激烈。北洋舰队经费紧张,无力采购速射炮,只采购了13门半速射炮。反观日本,则把赌注下在速射炮上,大肆采购、装备了66门速射炮、16门半速射炮。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徒有大吨位、大口径巨炮的定远、镇远两巨舰,却敌不过大量装备了速射炮的日本军舰。

    后人多诟病北洋舰队训练不足,火炮命中率低。实际上,不管是当时洋人观察,还是实际战场表现,北洋水师在非速射炮上命中率成绩均好于日本联合舰队。

    与后人认识大相径庭的是,大清国先后平定太平军、捻军、西北回乱,甚至还在中法战争中表现可圈可点。在同治中兴的幻觉中,不管是洋人还是华人,当时主流舆论认为:

    大清国仍是不折不扣的东亚霸主。日本人挑衅大清国,无异于蛇吞象,必将自取灭亡。

    出乎时人意料的是,甲午战争中,日军不管在陆上还是水上都打得清军满地找牙。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失败是方方面面的。缺少速射炮,无疑是北洋水师海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按照吴捷的指示,中兴公司于江西之战后开始研究速射炮。1857式炮艇01舰上装备的这门速射炮,带有试验性质,口径只有40mm,射速只有每分钟十发,适配弹药只有杀伤爆破弹。

    尽管如此,这门速射炮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首次使用液压炮位制退器,射击完毕可以回归原来炮位,无须炮手重新推动炮身。

    它改进了炮位制退器,改用炮管制退,而非炮架制退,射击后无需重新瞄准

    它使用药筒包覆药包,提高火炮威力,射击后无需重新擦拭火炮药室。

    晚清时,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章有世仇,多次驳回李鸿章购买速射炮的请求。翁同龢认为,定远级巨炮一发炮弹顶速射炮十发炮弹,这也是很多清流党的看法。

    (李鸿章奏章写得好,帮老师曾国藩写奏章弹劾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致翁同书死于边疆。翁同龢状元出身,和父亲翁心存一样,都做过帝师,常熟翁家势力很大。)

    吴捷要求研制速射炮,很多人并不认同,看法与翁同龢类似。他们还认为,速射炮将和自动机枪一样,耗弹量大,故障率高,增加后勤压力。

    吴捷力排众议,给中兴公司副总经理唐廷枢下死命令,要求他限期研制速射炮。

    现在,检验速射炮的机会来了。

    中兴公司在火炮研制上已有丰富的经验,正在研制150mm大口径火炮。假如这门速射炮在战场上表现尚可,中兴公司就能以此为契机,开发口径更大的速射炮。

    速射炮可以弥补火炮数量上的不足,提高火力密度。若复兴会要与列强开战,就要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复兴军以钢制装甲提高铁甲舰的防护力,以速射炮提高铁甲舰火力,就能以小博大,以小吨位的战舰战胜大吨位的洋舰。

    这并非杞人忧天。

    英法联军已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等攻下两湖,吴捷就得转战江浙,将不可避免地在上海、宁波等通商口岸与列强遭遇。

    却说中路军攻克金口,清除完金水河航道上的障碍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咸宁。

    此时,南路军已与湘军在咸宁城外鏖战多日,湘军已经突入南路军阵地。见此情形,右二军三艘铁甲舰便在金水河上一字排开,向湘军后翼阵地倾泻炮弹。

    在诸多火炮中,40mm速射炮表现最为亮眼。之前,不管是夜战陆溪口,还是护航运输船,速射炮只有杀爆弹,表现机会不多。

    这一次,铁甲舰开进金水河,抵近湘军后翼阵地。湘军阵地紧临金水,处于40mm速射炮射程之内。

    01舰舰长朱俞鸣来到速射炮前,亲自指挥炮手开炮。很快的,速射炮向湘军后翼阵地开火。

    “咚咚咚咚”,密集的子弹落在湘军头上,给予湘军致命的打击。在训练有素的炮手的操作下,单纯一门速射炮发挥出了炮兵连六门火炮的效果。

    105mm主炮、自动机枪也纷纷向湘军倾泻炮弹、子弹。

    湘军从未遇到过如此猛烈的炮火,战马惊厥,士卒毙命。官兵拼命向咸宁城方向撤退,曾国荃指挥督战队连斩十来名逃兵,依然无法制止湘军溃逃。

    火力打击持续了半个小时。仅那门速射炮,就打了一百发炮弹。当炮火停止时,湘军阵地上基本已经没了动静。

    南路军统领冯桂芳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他下令吹响冲锋号,向咸宁方向发起反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