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孙权的府坻之中。
两张拼到一起的桌案,一份摊开的地图,再就是孙权和鲁肃这两个现在的脸色都不太好看的人。不过相比起鲁肃,孙权的脸色显然还要难看上几分。
“子敬,你确定陆仁划出桂阳后,刘备那边不会善罢甘休?”
鲁肃听出了孙权语气中的质疑之意,无奈的点点头道:“这是可以肯定的事情。以主公之贤明,应该很清楚刘备每年要由桂阳从陆仁那里购置多少东西,而公瑾向陆仁索要桂阳,就有一层要切断刘备与陆仁之间的这层贸易往来,待时机成熟就进取荆州的心思在里面。”
说着鲁肃也叹了口气:“公瑾在来信上说陆仁当时很不情愿,毕竟陆仁与刘备之间的贸易每年也能让陆仁赚回大量的钱财,这个在下相信公瑾不会作假。而陆仁当时是说待曹丕的事件平息之后再将桂阳划于主公,隐约之中也暗含着介时想反悔的心思,由此可见陆仁对桂阳也是舍不得拿出来的。”
孙权指了指桌案上的桂阳地图,声音近乎于低吼:“那陆仁又为什么会这样?他不是舍不得的吗?那为什么直接就送上来了?”
鲁肃道:“地既然是要丢,那丢得也得有价值。最重要的是陆仁舍地本来就不情不愿,而且他又何尝不是在严防着主公?或许在他看来,舍地之举与拿肉喂狼差不多……哦,在下失礼了!”
孙权摆摆手示意没关系,让鲁肃接着往下说。
鲁肃行礼告了个罪,接着道:“简单点说,陆仁应该是认为划桂阳于主公也只不过是可以暂缓一时之急,而主公对陆仁的图谋之心却不会消减半分。所以在这个时候,陆仁就需要有人来牵制住主公,令主公不敢轻举妄动。”
孙权抬手向西边指了指:“所以他就挑中了刘备?那如此说来,公瑾选中桂阳岂不是一记昏招了?”
鲁肃摇摇头:“不能说是昏招。主公不妨再看看公瑾的来信,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公瑾当时是确定陆仁舍不得桂阳。其实不止是公瑾,就连在下之前也都认定陆仁绝对舍不得……”
这头的话没说完,孙权则是点了点头再插口道:“不止你们,孤之前也认定陆仁其实舍不得把桂阳郡交给孤,都在想着介时如何才能把桂阳顺顺利利的接收过来。”
鲁肃道:“正是因为如此,公瑾作出的判断是桂阳主公很难接收过来,甚至很有可能会讨要不过来,换言之就是主公在曹丕生事的这段时间里可以从容不迫的作好接收桂阳的准备。可是谁又能想得到陆仁会如此干脆的把桂阳在这个时候就送出来?”
的确想不到。要知道桂阳作为陆仁与刘备的贸易中心,为陆仁从刘备那里赚来了多少的钱财和各类的物资?用现代的话说,桂阳可是陆仁手头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分店。而且这个分店的存在还带动着周边一系列的产业跟着发展了起来。这就好比说现代社会里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其周边的饭馆、宾馆、各类服务业也肯定会非常的发达一样。总之每年桂阳郡从这些周边产业那里得来的税收都足以让刘备和孙权眼红,换谁谁又能轻易的舍掉这么个赚钱的地儿?
就因为这样,周瑜、鲁肃、孙权完全有道理相信陆仁根本就舍不得把桂阳划出去,要换了他们的话,他们也舍不得好不好?所以他们的思想是站在这个层面上去考虑的。而陆仁这里突然的宣布直接就把桂阳送出去,可以说在谋略层面上打了孙权方面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孙权这边的人也不蠢,至少鲁肃在第一时间就反应了过来,他马上就分析出陆仁来了这么一手的用意并且告知孙权。只是如此一来,孙权可就老大的不爽了:“刘备已然强占南郡多年而不还,现在陆仁将桂阳划归于孤,他刘备还能与孤翻脸不成?”
鲁肃道:“这个事只怕还真不太好说,毕竟刘备太需要从陆仁那里购置军械了。反过来说,主公占据桂阳,又何尝不是想要切断刘备与陆仁之间的贸易往来?在下料想以诸葛亮之精明也绝对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在主公接收桂阳一事上,刘备那边肯定会有所行动。”
孙权有点怒了:“动就动!孤难道会怕了刘备不成!?”
鲁肃再次无奈的摇了摇头:“主公,请息怒!主公现在不妨想想,如果刘备和主公真的打了起来,最高兴的人是谁?”
“这……”
孙权立马卡壳,鲁肃则轻叹道:“自孙刘联盟以来,曹氏一直都多有忌惮,虽有出兵走的也不是荆州一路,而是由合肥一带越江而战。为什么以曹氏的步骑之强却不走荆州陆路?还不就是担心会再次的碰上孙刘两家的合力抵御?
“只是按现在的时局,孙刘两家一但交兵,曹丕反到高兴不起来,因为曹丕是指望着主公能向陆仁发兵,一但孙刘交兵,主公就难以顾及陆仁。所以说最高兴的人会是陆仁,而他这样的把桂阳扔出来,不就是希望着主公与刘备打起来吗?而他是被迫割地之人,看上去反而是受了委屈的人,但有罪责也用不着他来背负。”
孙权是明白人,马上就想清楚了这里面的关键之处,可是人就气得不行了,反背着手在屋中转来转去,口中也在不住的骂着“这个陆仁如何如何”之类的话。如果被陆仁看见了这一幕,兴许陆仁还会酸酸的来上一句“别以为老子的便宜就那么好捡”吧?
再看孙权在屋子里转了这么一通,随即向鲁肃道:“那么子敬,你到是说说现在这个问题要如何去应对?这桂阳孤拿还是不拿?”
鲁肃沉默了一下,再次的叹息道:“恐怕不拿也得去拿了!陆仁现在是把赵雨派了过来送上桂阳图册,那么主公认为此时的荆州那边会尚不知情吗?而陆仁这么做的根本目地是要把刘备给拉下水,让刘备来牵制住主公,好使主公在曹丕生事的期间不给陆仁添麻烦,所以他对桂阳舍弃得非常干脆。再到现在这个份上,主公就算是不想再取桂阳,刘备那边难道又会坐视不理?搞不好,现在的诸葛亮就已经在作抢占桂阳的准备了。”
再想了想,鲁肃补充道:“与主公不同,刘备与陆仁之间相隔甚远,基本上没有领土之争,所以可以与陆仁保持着一个一直都非常好的远交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刘备太需要从陆仁那里购置军械,所以很不希望陆仁的地盘受到什么破坏,因为陆仁的地盘一但出事,刘备就不能再从陆仁那里购置到他所需的东西。换言之,陆仁就是用一个小小的桂阳,硬生生的把刘备给绑到了他陆仁的战车上……肃所说这些,主公能明白吗?”
孙权沉默了半晌,摇头苦笑道:“怎么能不明白?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这个时候孤即便是改变想法,有意的想和曹丕一同攻讨陆仁,刘备那头也绝对会帮着陆仁来拖孤的后腿。”
鲁肃点头:“就是如此。而真到了那个时候,刘备攻占桂阳也变得名正言顺,因为主公与陆仁之间也有同盟之谊,主公在这个时候攻击陆仁就成了背盟之举,然后刘备与陆仁之间一向交好,他也完全可以说是在帮助盟友,出兵出得理直气壮。到头来,只怕是主公最后既失了信义之名,可能还要白白的丢掉桂阳而失实利。”
孙权头痛了。想了很久之后才道:“那子敬,你到是说说现在应该怎么办?”
鲁肃这时以很正式的礼节向孙权行礼:“第一,请主公万万不可应曹丕之邀向陆仁出兵,这个事公瑾在信中已经说得很明白,虽可得一时之利但后患无穷,所以主公一定要慎重考虑。”
孙权摆摆手:“这个不用多说,孤已经想明白了。曹丕包藏祸心,孤又岂会为他垫背?”
鲁肃点头,接着道:“第二,就是在下得马上赶回柴桑,调集兵马急赴桂阳,无论如何也要赶在诸葛亮之前把桂阳接收下来。毕竟这桂阳是陆仁名正言顺的划归于主公之地,在下只要为主公先抢了下来,量那诸葛亮也无话可说,他也不敢强取,不然的话失理的可就是他们了。而接下来的事,相信也无非就是再和在下多打上一些口水仗而已。”
孙权听了之后马上点头,而且把随身的剑解了下来递给鲁肃:“子敬速去!一应诸事你大可便宜行事,不必事事禀我。”
这等于是鲁肃得到了孙权的正式授权……千万别以为那些名将什么的可以随意的出兵,事实上他们除了一些特定的情况,他们有什么军事行动都是要得到主君的授权才可以的,否则的话太容易惹出事来。就比如说原有的历史上的死蚂蚁急袭孟达,孟达为什么会疏于防范?还不就是因为他认为死蚂蚁要得到授权的话要花太多的时间?结果没想到死蚂蚁没管那个,直接就过去了。可事实上别以为死蚂蚁就那么受器重,关键的问题是当时的死蚂蚁家族势力已经很大,魏帝也有点惹不起的说,只好顺着台阶下。
这些不扯,只说鲁肃在得到了孙权的授权之后急匆匆的就离开了建业,快马加鞭的连夜赶回柴桑。不过鲁肃的心中有种预感,就是自己的这次行动多半会没有个好结果……
————————————————————
鲁肃的猜测没有错,就在鲁肃刚刚离开建业的时候,赵云已经率领着一支快速部队正在风驰电骋般的赶赴桂阳。
事实上吧,诸葛亮那头得到消息的时间要比孙权这头早上那么一些。毕竟这是荀彧帮陆仁设下的谋略,主动权又是在陆仁的手里,要控制好时间的话不要太简单。
诸葛亮和鲁肃都作出了正确的分析,而这个桂阳郡对双方来说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谁又肯善罢甘休?再对双方来说,谁先抢下桂阳,就意味着谁抢到了事件中的主动权,所以都是急急忙忙的派出了兵马。
再对陆仁这头来说,桂阳郡落入了刘备的手中的话明显更符合陆仁方面的需求,所以在时间方面诸葛亮这头得到了一点“照顾”。反过来说诸葛亮这头也猜出了陆仁的意图,而对于自身来说也不能让孙权先占下桂阳,所以是毫不犹豫的让赵云带兵去抢占桂阳。
至于赵云到了桂阳能不能占下来……呵呵吧,都说了诸葛亮猜出了陆仁方面的意图了,那么诸亮就清楚赵云只要到了桂阳,可以连仗都不用打,本来就别有用心的陆仁方面一定会很开心的把桂阳顺顺利利的交接给赵云。还是那句话,刘备方面占据桂阳才符合陆仁方面的需求。
事情也正是如此,因为有着情报时间方面的优势,而且出动的还是赵云的快速部队,所以赵云的兵马赶到桂阳的时候,鲁肃才刚刚从建业赶回柴桑,兵马甚至才刚刚开到长沙一带。
赵云原本还有点担心要打攻城战什么的,而以陆仁一直以来与刘备这边相对良好的关系,这一仗着实有点让赵云下不去手。不过等赵云的兵马赶到桂阳城外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刘备这头已经有人在等着他了,而且还是赵云的老熟人:徐庶。
徐庶当年被陆仁拐跑,之后就在陆仁的麾下常年镇守于泉州、广州这一线。不过那个时候陆仁出于一些需要曾经把徐庶派回去帮过一段时间的刘备,因此徐庶与刘备阵营中的一些人很熟。现在徐庶见到赵云,笑了笑就在马背上向赵云施礼道:“子龙!庶在此久候多日了。”
赵云可不是笨人,只不过有些闷骚而已。而在来之前,诸葛亮当然要向赵云交待一些内情,赵云对此也只是半信半疑而已。现在见徐庶居然就在桂阳城外等着自己,赵云的心中对于诸葛亮作出的那些判断就已经信了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