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到现在,张弛都有些不关心接下来的战势发展了,因为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时的战局的话,那就是“大局已定”。
美军在海空军方面的优势,注定了冲绳战役从一开始胜利就在美国一方。
但胜利归胜利,要多久才胜利,要付出多大的伤亡取得胜利却是未知的。
如果日军一直按之前的战术保持防守的话,那么中美联军必将付出相当的代价和伤亡才能拿下冲绳。
但是
在日军发起反攻并被中美联军挫败后,战局对中美联军来说就豁然开朗了。
这主要是因为日军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连牛岛满的指挥部都只能设在悬崖旁的岩洞里。
对于“压缩生存空间”这一点,表面看起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在实战中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日军失去了首里城和那霸市美军在攻下首里城的次日就占领了那霸市。首里城是琉球群岛名义上的首都,那霸市则是冲绳的首府和商业中心,这两城集中了冲绳岛大多数的人口,合计有十几万之多此时冲绳总人口有435000人。
也就是说,首里城和那霸市一落入美军手里,日军就失去了相当一部份赖以生存和作战的冲绳百姓的支持,甚至还因为许多冲绳百姓落到美军手中,使被日军强行征召进入日军的冲绳兵就心猿意马了。
当然,美国人在这方面的敏感性是比较差一点的,他们甚至在看到冲绳百姓的穿着打扮及生活习惯等与日本人差不多,以及冲绳百姓还帮日军打仗,于是想当然的就把冲绳百姓给归到日本人那一阵营去了。
但张弛却不这么想
就算冲绳百姓更像日本人又怎样?那也是被日本长期殖民下给逼出来的。更何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战场不变的原则。
所以,在拿下那霸和首里后,张弛在第一时间就带着中国部队进入两城进行宣传和安抚工作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同为亚洲人同时黄皮肤,最重要的还是都被日本侵略都是受害者,而且张弛的队伍里还有许多会日语能与冲绳百姓交流的兵,这工作显然由中国军队来做是最合适的。
张弛当然很愿意做这工作,因为这实际上也是一件“美军打狗,远征军吃肉”的事美军辛辛苦苦的在前线打日本兵,中国军队在首里和那霸与冲绳百姓建立“军民鱼水情”。
接着,张弛就对冲绳百姓进行一个普查和统计,把那些家人在日军中当兵的都列上一个表,之后就让这些家人一个个在喇叭前对着日军方向喊话
这喊话的效果那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冲绳人喊冲绳人,虽然也有共同点,但联系较小也比较空泛,现在是父母兄弟在喊亲人,在对亲人进行劝说在日军队伍中的冲绳人不心动那才是怪事了。
确切的说,就算那些冲绳人铁石心肠不为所动,但日本人都不相信谁敢相信哪?这事如果发生在自个身上,自个心里也会寻思这场仗能不能打!
于是日军很快就对冲绳兵起了猜疑,这个盯那个盯,这个防那个防的中国有句话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日本兵这么做其实就是逼着冲绳兵造反,张弛知道,但日本兵却未必知道。
张弛要做的,就是继续让冲绳百姓喊话,这其中尤其是日军逼迫他们自杀或是对冲绳百姓烧杀抢掠的那些桥段。
攻心为上嘛!
其次,“压缩日军生存空间”更直接的作用,就是使美军的作战复杂度成级数的下降
要知道日军自杀式攻击机需要空间起飞的,防线被压缩到糸港一线,适合起飞的公路和空间几乎就只有可以看到的几个这是由南面地形更为复杂所决定的,于是美军侦察机和轰炸机只要盯住这有限的几个位置轰炸,很容易就把日军的自杀式攻击机给压制住。
这一点,无论对美国陆军还是海军都是好事,美国陆军就不需要担心来自空中的威胁了,海军则只需要关注来自日本本土方向的威胁。
所以,按张弛的想法,就是这一仗中美联军方面根本不需要急,中美联军只需要这样继续保持下去,日军很快就会因为内部矛盾问题、补给问题、弹药问题等崩溃。
这时候急的应该是日军。
事实上日军的确是急了
牛岛满一次又一次的朝日本本土发出求救的电报,而梅津美治郎就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安慰牛岛满:“牛岛君,再坚持几日,我们很快就组织援军!”
这话就连梅津美治郎自己都不相信。
援军?用什么增援?
没有航空母舰,军舰上去就是送死,就像之前用“大和”号战列舰增援一样。
战机又完全不是敌人的对手难道让步兵游泳过去?!
但梅津美治郎还真组织了一次异想天开的增援。
这次增援就是日军的空挺第一旅一部(日军伞兵),大慨有一个中队两、三百名日军从日本本土搭乘十几架运输机出发,企图对读谷机场发起空降袭击。
日军的这个举动让所有人包括张弛在内都大跌眼镜日本人这是在干嘛?
这个增援行动可以说是梅津美治郎的无奈之举,说好了要增援总得有点行动吧!能够增援的就只有伞兵了,可是牛岛满所在地又不适合伞兵空降,于是只能用伞兵抱着姑且一试的心理或是根本就是用这群伞兵的命去换一个对牛岛满的交待和心理安慰,于是就对读谷机场展开了空降作战。
其结果就不用说了,这十几架运输机还没飞到冲绳上空就被击落了大部份,最后只有一架运输机飞到读谷机场上空,而且那些伞兵还居然跳伞了。
读谷机场里上千名美军,另外再加上大批的坦克、高炮等,眼巴巴的看着空中二十个降落伞缓缓的往下降
过了好半晌,一个美国大兵才骂了声:“去他妈的,日本人越来越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