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
1911年9月11日,晚七点,东交民巷。
一场秘密谈判在英国大使馆一楼的约翰厅内展开,到场的人数被严格限制,内容就围绕着此前提出的《中英密约》。
出席会议的有英国特命全权公使朱尔典,法国驻华公使马士里,外务部大臣梁敦彦,外务部第一副大臣唐绍仪,以及农工商部副大臣“太子爷”载振,载振是被奕-劻特意叫来的,基本上可以代表他的立场了。
眼下中外关系紧张,这场会议也被高度保密,全程都是秘密进行,除了这几个人之外,中国方面也只有奕-劻本人知道了。
《中英密约》关乎内阁的存废,所以,他对本次谈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指派载振过来也基本上表达了这个意思。
约翰厅的会议桌上,中外双方分列一边,基本的寒暄和试探过后,会议已经进行到了最核心的部分,双方都开始**裸的触及对方的底线。
“公使先生,总理最关心一个问题,你们什么时候可以退兵,要最快的答案。”
唐绍仪抛出了一个最要命的问题,谈判进行到了这个份上,都开始直截了当的发问,朱尔典能听到中文,马士里也不例外,两人都在中国居住多年,语言上并没有障碍。
“那要看你们的军队什么时候撤出租界,我们不能允许中**队在没有外部威胁的状态下,公然地,持续地,不计后果地,占据和危害租界方,这不合法。”朱尔典用滴水不漏地外交辞令回答,“条约的第一款是其他条款生效的基础,我们必须首先取得互信。”
唐绍仪和梁敦彦相互对视一眼,难就难在这了。
马士里说道:“截止到今天上午,公使馆已经接到法租界公董局七份求救信,唐先生,你觉得法**队会抛下他们不管吗,站在我们的立场想一想,问题其实异常简单。”
唐绍仪想要回击,但梁敦彦摆了摆手,示意自己来说。
“对于你们的诉求,我很清楚,但恕我直言,中央政府并不能指挥租界的军队,他们属于地方势力,你清楚的,能指挥他们的,叫做良弼。”
朱尔典和马士里对此并不意外,他们在中国待了十几年,清楚大清王朝一盘散沙的政治格局。
“抱歉,这是我们的底线,或者由我们解决也可以。”朱尔典弹了一下桌子,没有继续给梁敦彦压力,“当然,这会破坏了我们之间的互信,最好的方法就是你们出面,让中**队撤离。”
梁敦彦没有继续谈下去,对方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退兵才有和平,而这个和平不是他一人能决定的,点了下头,他在本子上记了些什么。
“我回去会向总理传达的,现在进行第二项谈判,联合审理,对于其他要求中国没有异议,关于审理法官的规格,中方的意思是尽量对等。”唐绍仪接着说道。
“联合审理由涉案国家的租界方参加,从目前看来,有中,英,法,美,俄,比利时,意大利,荷属印度等九个国家,我们决定由租界会审公廨的首席**官参与,规格也大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那中方会选派大理院的法官,另外我建议由各国驻沪领事旁听审理,中方也会派遣法部相关大臣进行监察,这也是为了公平公正起见。”唐绍仪道。
朱尔典和马士里想了想,旋即点了点头,“这是个好主意。”
“那好,下面进行最后两款的谈判,公使先生,我仅代表总理个人,将他的意见传达至两位,关于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特别是青岛地区,我们的主张是一贯地,主权毋庸置疑属于中国,德国仅是租借方。”
“我们支持中方的合理诉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给予中方最深切的同情和理解。”朱尔典表情严肃的说道。
“感谢,但总理是意思是,德国人最好不要招惹。”唐绍仪言简意赅的说道。
朱尔典面容平淡,这是他早先就有的判断。
“合约生效之日起,我们两国处于联盟关系,你们的安全由我们保护。”
“和贵国相比,德国也称的上欧洲一流国家,这让我们很为难,再者,青岛有大量德国驻军。”唐绍仪直接把这份担忧摆到了桌面上。
“唐先生,你应该感到十足的放心,德国在远东的兵力不超过英国的十五分之一,法国的七分之一,一旦发生冲突,英**舰能在六个星期内,从印度派遣四万人到达中国边境,甚至,能在两个星期内,从香港派遣16艘特混舰队抵达天津,封锁整个渤海湾和胶州地带,德国人的军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再没有支援的情况,仅凭你们的新式陆军,三万人到五万人,就足以占领青岛,外交上,我们会给予最大的支持,包括将一切权益归还中国,永久性驱逐德国在华利益,这对你们是巨大的好处。”
朱尔典一篇长篇大论,让台面上的三位中国大臣皆有些动容,德国虽然强,却是短腿的欧洲屠夫,比起在东方扎根两百年的英法两国,力量无疑小得多,青岛的德军不超过一万人,在三国的联合下,兵败只是时间问题,再加上外交领域的支持,很有可能收回青岛,至少能保护奕-劻政权的安全。
“清楚了,之后我会将您的意思转达给总理。”
梁敦彦点了点头,到此为止,五点条款已经全部讨论完毕,这场会议也接近了尾声。
“祝我们接下来的谈判一切顺利,三位先生,你们瞧,香槟我都备好了。”
朱尔典微笑着和他们告别,在他们看来,中国人没有退路,弱国的外交只在强国的羽翼之下。
趁着夜色,中方的汽车驶离了东交民巷,汽车上的三个人,怀着心事,却没交流。
其实,在中方代表来之前,奕-劻已经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放弃德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良弼,德国人和禁卫军走得太近,后者几乎就是翻版的德国近卫军团,如果非要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站队的话,奕-劻宁愿选择另起炉灶,和英法绑在一起。
那么,现在只剩下了一个问题,良弼何时退兵?
这是让他们三人头疼的问题,也是接下来的谈判死结。(未完待续。)